清代康熙朝的详细史料

康熙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创造了康乾盛世,发展了经济。我觉得康熙不是一味的赞美,也不是一味的贬低。我们要用民族歧视的眼光看待他的贡献,既要看到他的优点,也要看到他的缺点。

一.国家稳定和政治团结

国家稳定和政治统一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康熙即位之初,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很多,首先是皇权和“相对权力”的矛盾。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留下“叶璇为帝,特臣索尼、苏克萨哈、齐巴毕隆,鳌拜为辅臣,保怡为主事,辅政”的诏书当他真正协助政府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索尼老了,不久就死了。苏克萨哈弹劾鳌拜的圈地计划,后来被鳌拜杀死。他阻止了昕薇·诺诺并犹豫不决,这使鳌拜的权力日益扩大。康熙说:“鳌拜做事先于我,他不求理。他稍有不好意思,就会被大臣们骂。”康熙曾说:“天下之权,应统一于一。”正是因为皇权与“相对权力”的矛盾,康熙避开了鳌拜的众多亲信,假扮成一个有趣的青年。终于在康熙八年(1669)五月,利用“布库兵”在鳌拜上朝的时候陷害他,命他申报三十条罪状,终身软禁。皇权获胜,刷新了国家大事。康熙九年(1670),恢复内阁制。朝廷的胜利只是开始。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一、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三藩原本是清初被封的三大男爵,即云南的吴三桂(平西王)、广东的尚可喜(平西王)、福建的耿济茂(南王)。随着世界的稳定,旧金山的成本越来越高。顺治十七年(65,438+0,660),国家正在赠送收款机2566万余台。康熙即位之初,就把“三藩、河务、水运作为三件大事,曾经写成文字,挂在宫中的柱子上。”是个心腹大患,旧金山有自己的大臣,可以开矿,拥军自重,干涉地方事务。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尚可喜上书,希望回到旧辽东。借此机会,康熙要求三藩合并撤兵,吴三桂终于造反了。另外两个三藩相继响应,尚志新支持父亲造反。台湾省郑氏家族配合袭扰,西北造反。杨其龙在北京领导了八旗奴隶起义,并于康熙十四年(1675)入主内蒙古。年仅20岁的康熙,从容淡定。西藏* * *建议裂土停军。康熙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采用“守荆州,强军心民心。”战略上,采用宽容政策,争取陕西太守王回归,安定西北,停止撤回耿、商,孤立吴三桂,采取宽大政策,重用汉将,派六军清剿。康熙帝亲自部署,阅军报至深夜,每隔十里设驿站。每日广播从未中断过。康熙二十年(16865433)八年,康熙指挥平叛,运筹帷幄,充分显示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大陆统一真正实现了,人民生活日益安定。也充分暴露了清初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巨大差距,对以后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再看台湾省,南明在沿海的最后一片领土,这又是康熙急需解决的问题。台湾省的归属在和谈前后* * *了十次,九次都失败了。康熙皇帝在三藩等地经营积累的经验告诉他,平台必须用韩江,于是福建会稽县人姚启胜、泉州人施琅都被康熙发现并任用。康熙十八年(1679)在漳州设立“秀来阁”,招募所有从台湾省回来的军民,同时“移边禁海”,封锁台湾省的经济资源,孤立台湾省。康熙十九年(1686+0680),清海军收复东南失地,逐渐获得统一台湾省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康熙二十年(16865438+)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军攻克澎湖,台湾省不战而降。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十一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省投降。8月15日,舒洁飞抵北京,康熙高兴地写了一首诗。诗中最后一句,代表了他君临天下的喜悦和豪情:“海隅累久,耕田自今日同。”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省设三郡。康熙皇帝二十九岁完成大一统清朝。子曰:“三十而立。”。康熙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真正实现了国家统一。台湾省的统一为满汉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举国欢庆的时候,北疆突然告急。俄军骚扰东北的黑龙江和外面的兴安岭,杀人放火,掳走妇孺,挑起部落民族矛盾,目的是要中国向沙皇进贡。康熙道:“罗刹三十多年来,在黑龙江、松花江上,一直烦我。我主管后会关注此事。”康熙二十年(1681),清朝曾与俄方交涉,但没有结果。基于战争的影响,康熙三次下西洋。有一次,康熙亲自到俄军占领的雅克门侦察敌情,并沿河绘制地图,要求增加造船厂和兵力。康熙二十四年(1685),萨布苏为将军,水陆部队第一次出征雅克,激战近一个月,成功收复被俄国占领二十多年的雅克。然而只有经过这场战争。经验丰富的康熙指示:“雅克城虽已攻陷,但防守切不可疏。”果然,守军走后,俄军卷土重来。康熙二十五年(1686),萨布苏不得不率军再次进攻jaxa,取得了成功,促成了谈判。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二十四日(9月7日),清代表索额图与俄代表戈洛文签订《尼布楚条约》,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为中俄两国的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一个范例。事实上,在去索玉图谈判的路上,我曾经因为加尔丹的战事而退出。康熙四年(1665),噶尔丹自称可汗。由于种种原因,康熙不仅承认了,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忍受着。高尔丹联系西藏* * * * *起兵扩张。康熙二十九年(1665),康熙三十五年(1696),再次亲征,在昭摩多大获全胜,将噶尔丹的妻子斩首。康熙三十六年(1697),三次亲征,高尔丹大败自杀。康熙命侄儿管理准噶尔部。准噶尔三征显示了康熙的大才、大志和个人的宏大,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保证了清政权的稳定,对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后,国家基本趋于稳定。57年(1718)和59年(1720)两次进行“驱保”,维护西藏稳定,促进民族融合。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建立,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经济发展繁荣

康熙的希望之一旧金山定居后,国家更加稳定,所以恢复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十六年(1677),黄河淮河决口,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当时北方的黄河“决口,向北流入大海,河水很浅。在宿迁的东面,田敏的北岸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沉浸地。”在南方,“淮阳周琦县的田野里长满了汪洋。”正因为如此,三藩之乱期间,康熙派金夫、黄晨治水,康熙* * *六下南巡。每次南巡,他都亲自考察河运,亲自测算水深和河床高度,检查冲刷情况。金夫利用堤防的水冲刷泥沙,开河引水,缓和水势。效果非常缓慢,这与于成龙相反。后来治水后的土地分配问题触及到了地主家。于成龙也承认金夫的方法是好的,但金夫还是被重新任命了,但他在那一年去世了。后来,张鹏扩展了他的方法。康熙南巡六十年(1721),康熙宣布河运修复成功,黄河治理后几十年不决口,无疑对生产发展、社会繁荣、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康熙亲自督修浑河,后改称“永定河”。康熙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推动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天下之本,垦荒是历朝历代的必要政策。康熙十一年(1672),敕令开放“长江以西黄祸区”,实行“改名田”,以明晰产权,提高农民积极性,放宽开课期限,减轻农民压力。康熙二十四年(1688)康熙三十年(1691)“湖广、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草米免”。康熙三十七年(1698)“高丽饥,从海上运米以解时局。”可天下宣威,处处怀柔。比较突出的是康熙朝的免钱粮政策。康熙提出了“藏富于民”的思想。61年间,天下钱粮免545次,全国钱粮免3次,计1.5亿两。康熙二十二年(1683)“云南每年钱粮免”,二十六年(1687)“江宁等七省及陕西省免,共计六百余万。”几乎每年都有,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人民的负担,也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康熙二十三年(1684),禁止开矿,允许私采。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到四十五年秋(1706),云南省共征收白银80152两,黄金842两。国家税收的增加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康熙四十三年(1704),开矿被禁,矿业再次停滞。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省收复后,沿海贸易迅速发展。康熙还要求免除沿海捕虾船的赋税,以促进沿海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于沿海盗贼问题,实行海禁,从此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之路。康熙还亲自在中南海丰泽园种植御稻,并向全国推广。他多次在先农坛举行亲农仪式,绘犁织图,对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布圣旨:“盛世,绝不加赠”,也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从根本上废除了人口。对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康熙盛世的辉煌是由强大的经济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