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历史教学改革
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应该贴近教学;亲近学生;离教室近;贴近新课标。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应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应与教师的成长相结合;应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应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
寻求一个简单明了、具有统领意义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纵观各种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讨论,我提出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和尝试。
第一,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情感交流”
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联系、问题设计的梯度和密度、如何把问题讲清楚,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如何思考”及其情感价值。
众所周知,自尊和自信是成功的种子,正如一位大学教授所说:“真诚的正面鼓励和引导,特别是消除一些历史学习条件艰苦或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刻板心理,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促进他们的成长。
.....教师不仅要对少数尖子生寄予厚望,还要关心和鼓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必要的情感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学习历史。这是提高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
二是注重“形式美”,更注重“效果突出”
历史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记忆和理解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历史事件的横向和纵向关系,非常复杂,需要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课堂上,一些老师依靠多媒体。上课的时候,老师点点鼠标,学生看看。没有必要板书,那么效果如何?很多同学课后找老师要课件,说没时间记。
可见,我们做得好的课件虽然展示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但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简单地把一些关键知识写在黑板上。对于一些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汉字也可以让学生写在黑板上。这样,多媒体的使用增加了教室的容量。同时,板书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这是我们有效教学的目标。
第三,注重“夯实基础”,更加注重“提高能力”
无论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改的目的,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分析,把握有效教学,都需要对基础有清晰的认识。
打好基础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采用情境教学。什么是情境教学?是指我们在向学生展示本科课程内容的知识框架的同时,把一些重要的、难点的知识用具体的材料(要么是文字,要么是图表)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然后回归课本。
比如我们在新课“经济的区域分组”的时候,就讲过欧盟的原因。第一本必修教材涉及到一些东西,第二本必修教材也有具体的总结,内容比较零散。所以新课里展示了四份材料,学生自己提炼答案。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展示,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关注“完美的过程”,更关注“缺陷的功效”
新课标要求给学生空间,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搞好“有效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知识的反馈;不仅要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更要全面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作为老师,你应该多问问题:还有什么?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还有其他想法吗?仅仅因为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预设”有冲突,就要强行把自己拉到自己的轨道上来。更可怕的是,学生的“展示”还没有完全展开,学生来之不易的思维成果还没出生就被封杀了。
这种看似完美的教学(讲授完教学内容后)有很大的“缺陷”。不如让学生把“缺陷”展示出来,让我们和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哪怕是教学内容未完成造成的缺陷,也比你强行要求的完美更完美。
第五,注重“进步的目的”,更注重“退的作用”
传统历史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进步”。
老师详细分析了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学生们听得很用心,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全班像一列行驶的火车一样经过。
如果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把知识点用框架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结构感,同时在新课上完后一定要总结。
这种看似“向后”的思考,其实是一种“向前”的思考过程。
有效教学还要求教师有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吗?”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只有定期反思,才能引导你更好地预设,更好地把握“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