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高等数学教育也始于清末。史静文同博物馆,由洋务学堂1862创办,原为外国语学校。从1866开始,增设天文与算术博物馆,1867招生,开始向中等专业学校转型。1868聘请李为总师,教授代数和几何(原)、平面和球面三角学、微积分等课程。可以认为,这是向中国学生系统教授西方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开始。戊戌变法期间(1898),史静大学堂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902年,文同博物馆并入史静大学堂。

辛亥革命后,史静大学堂于1912更名为北京大学,这是中国第一个数学系。数学系设立较早的有南开大学(1920)、厦门大学(1926)、中山大学(1926)、四川大学(1926左右)、清华大学(1927)、浙江大学(65427)。此外,在1912 ~ 1915期间,设置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2,原史静大学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65438数理(化学)系,并变更为北京师范大学(1922)、武汉大学(1928)、东南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并且都设立了数学系,其他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以及在此期间或之后设立的有理科的院校都相继设立了数学系。

各个学校在设立院系之初,在数学教育的实施上有很大的差异,后来教育部对必修课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主要授课者多为归国留学生,所用教材除少数编者外,多为外文或中译本。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的数学教育水平不低,但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小。每个学校数学系一般只有几个学生。

1931清华大学开始培养数学方面的研究生,随后是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和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昆明),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集中在这些学校。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也有出版物,发表过数学论文。

除了在国内培养数学人才,我们还通过一些渠道输送留学生。比如使用中美庚、中英庚、中法庚公考的留学生中有数学名额。20世纪30年代,奥斯古德、韦纳、阿达玛等几位外国数学家应邀来华讲学。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奠基时期。江立夫、熊庆来、陈等老一辈数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为现代数学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集中领导下,采用了苏联的教育体制,数学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2院系调整后,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设立数学系,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广泛引进苏联教材。各学校的必修课及其内容已经标准化,确保了一定的水平。一般数学基础课都有习题,对学生帮助比较具体。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在基础课的设置上与综合性大学类似,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内容。在最后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综合类大学的数学专业被分成了几个特殊的小组,比如代数、数论、几何、拓扑学、函数论、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现代数学的前沿工作。后来取消了特别组,课程更加多样化。

从19的1920年代后期开始,浙大数学系开始采用讨论课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从事科研的能力。其他的,比如西南联大,也采用了。20世纪50年代,结合专项小组教学,这种做法进一步推广,各大高校数学系逐步开展科研,招收研究生。由于我国培养的数学人才越来越多,师资队伍也逐渐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归国留学生的局面,教育部和个人编写的教材也逐渐取代了国外教材,普遍更符合自身实际。1957之后,部分学校开展了应用数学方面的研究,增设了计算数学专业或专题组,开设了运筹学等课程。概率统计等课程比较常见,培养了相关领域的人才。理工类等系的学生一般都会选修一定量的高等数学课程。

上述情况表明,建国后,数学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并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必修课过重,很多课程过于专业,教学体系过于统一,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基础薄弱,有时理论与实践理解不全,工作中摇摆不定,影响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尽管如此,这一时期数学教育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普通数学人才的培养一直立足于国内。

65438年至0966年“文革”期间,数学教育遭受严重挫折。1977之后,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方面相继提出改革政策和措施;实事求是精神的发扬,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教学制度的灵活,选修课的增加,使学校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因为“大力发展应用研究,重视基础研究”的方针已经明确提出,纯数学和应用数学各得其所,长期以来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的分歧终于得以澄清。除了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外,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还开设了数理逻辑、控制理论、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和经济数学专业,许多工科大学还开设了应用数学专业。高校里的理工类、农业类、医学类、经济类、管理类等部门的学生,正在比过去更多地选修高等数学课程。

我国高校是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研究也是如此。尤其是最近十年,全面发展提高,一些大学成立了数学研究所。高等数学人才的培养在国内可以逐步立足,学位制度已经正式建立。数学方面,培养了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数学教育、数学史等方向的博士生。从65438到0983,我国第一批获得博士学位的18研究生中,有12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必须指出的是,中科院数学所在培养人才包括研究生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之前,向少数国家派出留学生和数学高级教师,1978以来,派出的人员数量大大增加。邀请了许多外国数学家来讲课,甚至有更多的中国数学家出国讲课和参加国际数学会议。中外学术交流对中国数学的繁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数学教育的走向

数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育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和发展。数学教育改革的背景至少来自于九个方面的考虑:知识经济、社会关系、家庭压力、国际趋势、考试改革、科教兴国、深化素质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