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形成城市的周边,也是现在大城市聚集的地方,但只是周边,城市规模比现在周边小。为什么?

其实你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城市的演变。关于这个问题,先说下中国的行政区、人口、城市的演变及其原因:

中国的行政区、人口和城市的演变,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但政治和军事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本文对此做了简要介绍。

唐以前的第一阶段

行政区划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形成早,变化大。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政府采取分封建国的办法。除了王绩直接管理的一块土地之外,周王通过分级分封制统治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其他地方。分封的基础是血缘关系,建立诸侯国的目的是保卫皇族,服从皇帝的命令,按期朝贡,跟随作战。春秋中期以后,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开始发展中央集权。新开发的土地或从私人手中夺取的土地不再用栅栏围起来,而是由君主派出的官员直接管理,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早期国家管理模式开始让位于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的产生和发展是上层建筑为适应生产力的提高而做出的调整。战国时期,郡县制和分封制齐头并进。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制度。秦始皇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除京畿地区由中央政府管理外,其余地区被划分为36个郡。到秦末,大约有50个县级行政区。据不完全统计,秦朝有数千郡。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方向,但秦朝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实行单郡县制也是其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化最快的是人的思想,变化最慢的也是人的思想。”秦朝统治者无视旧贵族的实力和利益。秦朝农民起义被旧贵族利用,项羽有恢复分封制的活动。但是,完全回到分封制,恢复封建政权,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项羽的做法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所以他的失败也是迅速而必然的。西汉的建立和长期统治都是因为行政制度。西汉采取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也实行两级制,即郡(国)与郡(国、市、路)。郡县是秦朝继承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分封制是对旧贵族的妥协。西汉之所以郡国并存,是由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这种折中的行政区划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东汉行政区划变迁的特点是由二级制向三级制转变,即州县(国)县(市、州、路)制。东汉初年,国家只是一个监督区,不是行政区,管官不理民,不能干预地方行政。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壮大地方势力,国家由监区改为行政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变化不大,但需要指出的是西晋郡县开始分等级,以人口为划分标准。西晋这种划分行政区划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从夏朝建立到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经历了16个世纪的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大发展:铜和铁的应用;牛耕升职了;水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商业、手工业和大量城市的兴起等等。所有这些都与人口增长互为因果。据皇甫谧《皇帝的世纪》记载,公元前265.438+040年前后有654.38+0355万人,公元前654.38+0060年前后有654.38+0372万人,公元前684年有654.38+0885万人。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开始萌芽。春秋晚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口明显增加。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的人口可达2500多万。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7世纪,大约用了1090年的时间,中国人口从2000万增加到6000多万,踏上了中国人口发展曲线的第一个高台阶,经历了人口分布的第一次大变动,使黄河中下游始终以人口为中心发生变化。下面简单描述一下。

战国时期人口估计超过2000万,最高峰时可能超过3000万,比春秋时期增加约1/5,其中4/5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基本完成,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战国时期人口增长并不快,主要是因为连绵不断的战乱抑制了人口的增长。秦统一后,本来为人口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秦始皇“亡国为奴”的野蛮政策和滥用民力造成了经济和人口的大倒退,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都阻碍了人口的发展。秦灭六国后,总人口约2000万,汉初减少到18万。与战国时期的高峰相比,减少率达到了40%。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一次大灾难。西汉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和人口发展。到“文景之治”时,全国人口已达3000多万,武帝初年增至3800万,平帝年间达到6500万。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莽篡汉,对匈奴发动战争。再加上连年灾害,中国人口在短短二三十年间锐减一半。北方,尤其是中原,满目疮痍,南方却相对平静。大量难民南迁,中国人口南增北减。与公元140年相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口比例从公元2年的83: 16: 1变为63: 33: 4。东汉延续近200年,人口逐渐恢复,公元180年突破7000万。东汉末年,战争,三国割据,两晋南北朝割据,人口锐减。中原战乱之时,南方未受战乱蹂躏,经济发达,流民南迁。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估计华南人口达到2000万。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总人口在4000万左右波动。这个时候南北人口差距很小。

从它诞生到西周,有26个城市。从地理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上游,以晋南、豫北和豫东最为集中。这时候的城市规模小,功能也比较单一。到了本世纪末,尽管有诸侯之间的吞并战争,仍然有140多个诸侯的第一城。在西周的宗法制度下,国家各级城市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主有从,城市的规模和等级可以强化宗法制度和政治关系。基本形成了全国具有政治功能的三级城市网络,即王城居首位,是全国宗法制度的政治中心;诸侯国城位居第二,是周代一个地区的宗族制度和血缘政治的据点。大夫卿的都城是第三级,是周朝的宗族政治据点。这种等级关系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以政治为中心、自上而下的等级规模关系的一个证明。

中国城镇最初形成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秦汉时期县制的建立,农产品和手工业商品量的增加,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秦汉时期,北方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分布主要在北方。从城市分布的区域空间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市数量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其次是淮海流域,占14%;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分布越密集。当然,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城市是行政中心。西汉末年,作为行政中心的城市有1690个,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城市体系中的主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城镇功能多样化。除了政治城市,手工业城市和交通城市也大量涌现。城市等级和规模差异加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发展。在空间分布上,不仅系统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出现了沿江城市发展轴。

这一阶段,中国北方虽然仍是政治经济重心,但主导地位开始下降,南方战事减少,经济发展迅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中国南北行政区数量的变化中得到印证,人口和城市的变化与行政区的变化类似。

时代行政区名称为南北。

数量%数量%

秦县34 72.3 13 27.7

东汉永和五年州8.5 65.4 4.5 32.1

县71 67.6 34 32.4

县770 65.3 410 34.7

西晋太康元年周11.5 60.5 7.5 39.5

县97 56.1 80 43.9

注:南北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晋徐州跨淮河,故南北分半州。

资料来源:《中国行政区划研究》,第225页,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

可见,经济因素对行政区域、人口和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是因为经济的最终决定性作用,南北都在发生变化。隋唐以前,北方虽然还是政治经济重心,但经济逐渐衰落。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南北差距缩小。

第二阶段为隋唐至明清时期(1840之前)

隋朝建立后,于开三年(583年)废除县级建制,县由国家直接领导,实行两级制。杨迪大业三年(607),州改称郡,从此州为郡,郡为州。隋之所以做出这种改变,主要是在南北朝的160多年间,中央行政系统和地方行政系统处于混乱状态。三级制不成比例,失去了实际意义。隋朝将三级制改为二级制。在杨迪统治时期,郡县(即州)和郡县分为三级,郡县的划分是根据领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和事务的复杂程度。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所以南北行政区的数量对比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隋大业五年(609),北方县92个,占全国总数的48.4%,南方县98个,占全国总数的5l.6%%。

唐朝大部分时间还是实行州(县)县两级制。同时,唐元年(75),改县为州,县的行政模式和名称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唐朝初期,广州是一级行政区,有300多个州。然而,鉴于历史教训,政策制定者不愿在国家之上设立另一个行政区,以避免增加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竞争力。而朝廷直接面对300多个州,事务繁杂,难以管理,于是逐渐形成了“道”。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产生,就会逐渐转化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最终成为国家级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唐初10道路按“山河形便”划分。这10路只是物理地理区划,没有任何行政区域的意义。到了中唐时期,我们的管辖范围又出现了,我们的势力逐渐增强。经过了从唐肃宗到德国的时期,我们的管辖范围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了。我们的辖区,又叫道、镇、坊镇等。,形成了唐末真正的州级以上行政区划,道(镇)-周府-县。形成了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到了唐代,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变得越来越重要。与隋朝相比,行政区域比北方多。如唐开元二十一年,北有七路,南有八路。北有141福州,南有213福州福州。未来,差距还会加大。此时北方仍是政治重心,南方是经济重心。

五代十国是唐末割据政权的延续。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也是晚唐割据的延续,也是结束割据、统一国家的过渡时期。北宋的政区设置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中央集权高度发达,政区设置和地方行政管理形式相互配合;第二,鉴于唐末五代割据的教训,统治者在行政区域和行政管理制度上采取了特殊的防范措施。北宋和唐朝大部分地区一样,采取“两实一虚”的行政体制,即州县一级实,道一级虚。北宋的郡县也根据政治、经济地位和人口进行分级。北宋新创设的行政区为“道”,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每条道都配有转运使,负责收集地方财富,转运给中央政府。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势力与中央对抗。

元朝的行政体系比较复杂。从层次上看,层次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从类型上看,内地与边疆有区别。

行省作为高级行政区,是元朝综合前代实践的一个创造。元初建省时,初衷也是出于军事行动的需要。由于元朝建立后长期的军事行动,占领一个地方后,经常遇到顽强的抵抗,所以省制得以保留。而且由于省级官员是中央政府的官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省级官员的地方化和行政区域的固定化,最终形成最高行政区划。元朝在各省之下设置道、府、州、县,以人口为划分标准,这是元朝的创造。

到了元代,南北政区数量进一步扩大,北方路、州、府97个,占35.9%,南方173个,占64.1%。明初行政区域基本沿袭元朝,但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省,设立公共事务部。但由于习惯的影响,仍习惯称外务省为省,外务省由府县、州县组成。划分的标准是根据上缴的钱粮多少。以收粮数量代替人口数量作为划分行政区划的标准,这在明代还是第一次。清朝的行政区域与明朝相比,各有利弊。清朝时,行省是内地最高行政区,在边境地区设置将军管理。在省级行政区下,清朝在内地设置州、府、县等行政区,划分标准与明朝相同。到了清朝,南方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税收几乎占全世界的70%,行政区数量占79个。L%,北方仅占20.9%。

隋唐人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口相继达到8000多万,攀上了中国历史人口发展曲线上的第二高水平。在过去几个世纪演变的基础上,人口的地理分布又发生了一次突变。长江流域已经取代黄河流域,成为中国人口分布的中心。南北人口比例由6: 4逆转为4: 6。

由于战争,黄河中下游大量人口南迁,南方人口普遍增加。北宋崇宁元年(1102),有2000万户,每户人口约1亿。北方880多万户,南方11万户,反映了唐末至北宋中后期,北方人口迁移和南方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增长。南方人口绝对数量开始超过北方,这是中国人口分布的转折点。

北宋末年,女真南侵,黄河流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南方人口大幅增加。到了元朝,南方的人口实际上占全国人口的83.7%。明初政府采取移民措施,加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南北人口分布趋于均匀。明初全国人口6000多万,中后期增加到1.4到1.5亿,而明末战乱使全国人口减半。1712年,清廷采取“分田入亩”的办法,取消人头税,加速人口增长。据统计,清朝人口在1782年突破2亿,1834年突破4亿,达到41840,人口413万,比清初的8亿增长了4倍。中国社会第一次感受到人口过剩的沉重压力。

隋唐时期城市的政治统一,必然带来经济的繁荣,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因为国内环境相对稳定,农业生产繁荣,商业比以前发达,自然为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种有限的商品流通成为一种重要的调节机制,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滋润着自然经济,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开放的商业政策。仓商令虽在唐代颁布,但在市场和商业上仍实行开放政策,不仅不实行专卖制度,还实行免税或轻税政策。在流通方面,再次解禁,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第二,形成了发达的水运网络。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经济水平超越其他流域,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业区,形成了“国富,给东南”的局面。相应的,长江干流和大运河共同构成了我国南方和东方发达的水运体系,促进了运河沿岸和沿江城市的崛起。第三,发展海外贸易。隋唐时期,海上贸易发达,广州是出海口的龙头,扬州是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成为华中地区的河海港口。山东省的邓州(今蓬莱)是朝鲜和日本通往中国的门户,成为北方的主要港口。

五代、宋代和元代是中国城镇体系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功能的普遍加强、定期集市向商业集镇的演变和大量港口商贸城市的出现,使城市等级规模结构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州县两级网络。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严重束缚了城镇的发展和开放,城镇体系的整体结构呈现出“开而不放”的特点。

明清时期(1840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在此期间,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大大增加了。按区域组织的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组合结构开始出现;城镇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江南城镇的蓬勃兴起,沿海港口城镇的起伏,沿江和运河城市轴线的进一步定型,城镇地理分布的扩大。

综上所述,隋唐以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南北形成了两个重心,南方是经济重心,北方是政治重心。在这种背景下,南北方的行政区域、人口和城市分别被打上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烙印。

近代第三阶段(1840—1919)

1840鸦片战争后,清朝的行政区划变化很大,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新疆和东北建省,光绪九年(1883)建新疆,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第二,在内蒙古部分地区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光绪二十二年(190),设阿尔泰事务大臣。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国势力的压迫下,封建统治者被迫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对行政区的设立产生了影响。

北洋政府时期,省级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与清朝基本相同,但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1913 1十月,北洋政府颁布各省地方行政组织法,取消府、部、州等行政区域,调整道县二级区划。调整后,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

鸦片战争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不断渗透,加剧了中国本已尖锐的社会矛盾,自然灾害频发,死亡人数高达15万。1851太平天国起义后,由于战争的破坏,长江中下游人口损失严重。浙江、安徽两省人口减少65%,江苏省减少56%,全国总人口减少20%。长江中下游如此巨大的人口减少,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从那以后,中国南方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但东北人口的大发展令人瞩目,60年来增长了约4.5倍,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0.5%大幅上升到5.0%,与人口严重减少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鲜明对比。北洋政府时期,人口分布大体遵循清末的轨迹。由于自然增长率低,再加上大量人口向边疆和城市迁移,中国内地和沿海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发展一直处于低谷。

城市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的大举入侵,“不仅瓦解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而且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和可能性”(《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589页)。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新技术和大机器生产的浪潮也传到了中国,使得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但由于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城市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十分缓慢。根据美国学者斯金纳的研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5。L%在1843。到1919,中国城市化水平上升到7.6%,仅提高了2.5个百分点,而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2.8个百分点。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中国的现代城市体系已经从一元结构,即各级行政中心城市,转变为以现代工商业城市为一面,传统中心城市为另一面的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中,现代工商业城市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是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其中大部分是矿业或工矿城市。由于中国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新兴城市多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被逆转,北方再次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最快的地区。

南方资本主义发展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地方条件好,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发展特别快。在很多交通不便,又没有特殊资源和外部经济条件刺激的地区,城市的发展并不快,甚至有所下降。

广大的西部地区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最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现代经济支撑,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从城市功能到空间结构基本保持前工业化城市的特征。

总之,行政区、人口和城市的演变是一个有规律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经济发展是其演变的基本原因和基础。同时,行政区域、人口和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