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孝文帝的历史走向是怎样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北魏的建立及其对统一北方的影响。2.学生根据教材,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民族融合的步伐。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的治理。3.请结合正文详细介绍一下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措施:(1)494年,由平城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改汉服,学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4.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改革措施,我们一起来玩个收缩游戏:谁能把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凝聚起来?看谁切的最好最好?每个小节最好浓缩成三个字,中间有个“汉”字。教师提示语:语言、服饰、姓氏、婚姻、政治。学生:学中文,穿汉服,改中国姓,交中国朋友,用中国制度。5.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有两个特别的字。你发现了吗?学生们从“必须”中看到了什么?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强制性的。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非常严格,而且以身作则,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举例说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6.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向哪个民族学习的?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发生了什么?孝文帝的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我们讲讲吗?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合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他的早期教育,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指出孝文帝改革对其早期教育有一定影响,但孝文帝改革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北方地区民族交融1。学生根据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历程?
(2)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魏晋以来中国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2.老师总结了同学们的回答:课件展示(1)各民族的交流:从魏晋开始,迁入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族杂居,开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十六国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有时会激化,甚至爆发战争,但总的来说,民族隔阂趋于化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晚期,中国北方各民族大融合。(2)具体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前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3)影响:北方地区各民族的沟通、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思考问题:魏晋南北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孝文帝改革是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总结,是西晋时期匈奴、鲜卑、颉颃、边地、羌族内迁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抛弃本民族旧习俗,坚决进行改革,对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融合,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巩固练习1。皇帝说:“现在我要打破北方语言,从口音开始。三十岁了,习惯已久,改不了了。三十岁以下,朝廷相见的人,还是不听声音。如果有理由,应该增加。”材料中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c) A .用汉姓b .穿汉服c .说汉语d .与汉族通婚2 .以下是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错误的说法是(d) A .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b .迁都洛阳c .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d .不利于北魏的经济发展。孝文帝的改革虽然离我们已经1500多年了,但是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它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孝文帝的改革忽视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使鲜卑的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
课后完成本课相应的同步练习。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已开启,享受6亿+VIP内容。
现在就去拿
第19课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目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初步认识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北部地区的民族融合。
教学困难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1页
2.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介绍一门新课
这些成语的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场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八万守军击败的?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之间既有斗争,也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包含了某种必然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来讨论这些问题。现在,请根据指导大纲预习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