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插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他们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我们才能有某种向往和追求,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图片内涵的前提下,用生动、简洁、直观的语言细腻地描绘历史图片,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讲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时,作者和学生了解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饺子。学生们对饺子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如何使用非常感兴趣。作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娇子图,和学生一起读、看、分析图片,甚至兴致勃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娇子图上的文字。分析后提出问题“请问我们现在用的人民币和北宋的交子相比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现实感很强,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再比如《千气象之宋代社会风光》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将《清明上河图》整幅画面放在屏幕上,同时进行配音。学生们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的足迹,看到宋代汴河两岸的风光与繁华,耳边仿佛听到了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再加上文中的几个插图和相关问题,很快就把这节课的知识点落实了。
二,简单实用,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用插图引入新课,可谓直观,学生喜闻乐见。
比如,在教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15课“加强明朝的君权”时,先让学生描述课本上提供的朱元璋画像,然后再展示另一幅朱元璋画像,同时进行解释。朱元璋的相貌是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色白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一表人才;据说他脸颊狭长,眉毛很深,鼻子大耳朵大,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他五官不正,长相丑陋。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王位的,执政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制?这样,利用课本中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巧提问题,培养能力
观察是理解地图的第一步。学生在观察一幅插图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明确的观察目的将不得不依靠历史老师巧妙地设置问题。而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方法的指导性决定了探究能否真正开展,问题的恰当性和价值性决定了探究性学习的效果。比如学生观察“半坡彩陶盆”时,会问:①这幅图给我们什么信息?(2)根据图上的信息逻辑,如果彩陶盆上有多个符号,可能是哪几个?有没有可能出现米和木屋的图案?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们积极思考,积极查阅书中的相关内容,各种学习小组也在讨论酝酿...这样的问题设置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老师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老师也从一味讲解和讲述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和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比分析同一主题或同一内容的历史地图,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助于学生积极发挥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比如在讲“北宋东京城”的故事时,我们对比分析了两个城市布局,唐代的长安城和北宋的东京城。通过比较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高于前代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分析总结,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比如,教人用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讲“祖国古代居民”时,教材里有一个“思考”栏:古代猿人、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有什么区别?在书的第三页,有三幅插图:一个古代猿人的头部,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一个现代人的头部。在课堂上,作者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然后让他们总结他们的异同。这个教学过程看似简单,却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化难为易,突破要点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抽象知识,如果离开插图教学,往往很难突出重点,讲清楚难点。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比如,在研究元朝的行省制度之前,作者先展示汉唐地图,并与元朝地图进行对比,强调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省制,中央设立省书省,地方设立省书省,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省书省和其他11省,指出省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我们在哪个省?所以理解为“中国省级政府的建立始于元朝”。
比如“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使近代中国繁荣富强”就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利用八年级《中国史》第一册中“天津机器制造局”的插图,可以形象地把这个难点变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主要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加上一些西式的工厂和高大的烟囱,可以启发老师。同学们要想一想这个建筑的特点和本质上与洋务运动的相似之处,即洋务派只是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分支嫁接到清朝封建主义腐朽的分支上,怎么会“师夷长技以制夷”呢?同学们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微笑中深刻理解了洋务运动的本质。
动词 (verb的缩写)整合资源优化复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插图无疑是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教学插图复习历史知识,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复习《赤壁之战》的内容时,我们没有直接问同学《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等等,而是从给同学们看一个教学插画开始。作者将人教史七年级第104页的插图《曹操慌忙逃跑》印发给学生,请他们看图思考:图中曹操为何慌忙逃跑?他从哪里逃出来的?你要逃到哪里去?看图思考。然后逐一回答问题。这类题既复习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看图、辨图的能力。
很多时候,一幅插图可以反映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知识点,而几幅相关的插图放在一起,可以反映几个相似或相关的事件或知识点。结合不同历史阶段同一方面的地图使用,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话题的理解。比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和内河航行权,这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主要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地图集或教科书中的地图进行综合比较,如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划分图(《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结合此图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到西南大陆。总的来说是循序渐进。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货物进口,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它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65438+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成为最早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产生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也产生了客观的正面影响。
六、自己动手,才能创新。
1.制作自己的图表,体验历史。
新课程目标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要求:“初步掌握阅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识别历史地图和各种图片资料,还要学会阅读各种历史表格。还要求他们自己绘制一些简单的历史地图和表格,在体验、理解和认知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宋元灿烂文化(一)时,指导学生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果进行总结。
画表格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学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和谐和文化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图,激发情感
每学期,作者都会用插图进行活动课教学。如《我心目中的唐朝》一课,学生利用网络下载各种相关图片,剪切复制,自行分类对比,并要求学生做相应的文字介绍,制作历史小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高昂热情,也体现了历史教学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满好奇心,不断产生具有奇特思维的火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激发了更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也是实用直观的教材。插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以更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历史信息和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