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仙桃文化艺术
绵阳民歌内容丰富,仙桃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根据新修订的《绵阳录》,大致可分为八大类,即:号子、田歌、小调、花灯歌、民歌、儿歌、革命历史歌谣、新民歌等。这些民歌大多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表达了他们的悲伤、喜悦和仇恨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代表作品有《香河谣》、《有闲怎么回娘家》、《望月郎》、《双撇笋》、《摘黄瓜》、《十个梅干》等。
绵阳古画戏是湖北地方剧种,又名绵阳古画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广为人知的是“听了古画戏,生病不吃药”。传统剧目有《十三节》、《站在花墙上》。
绵阳渔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又名道情、道情渔鼓、筒管腔、南麦克风。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有名气。1952后,绵阳渔鼓唱遍湖北,1958命名为湖北渔鼓。
绵阳皮影戏是仙桃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融合了传统绘画、雕塑、美术、影视动画,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中国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仙桃是“湖北省皮影戏艺术之乡”。
在我国的皮影戏艺术中,绵阳皮影戏以其精致的形象、优美抒情的唱腔、有趣的台词、典雅优美的糅合而独树一帜。勉阳的皮影戏分为上道、中道、下道。途中借鉴了割草曲、拨弄曲、斗鸡曲等民间曲调,途中用悠扬的曲调演绎了绵阳皮影戏,是绵阳渔鼓腔的原始源头。
剧中的各种人物、动物、道具都是棉洋用牛皮和剪纸精心雕琢而成。艺术家可以让它们的每一个关节都动起来,安装操作杆,在一个用白色细布做成的屏风后面表演,配上各种类型的道具和布景,通过灯光把画面上的影像表现出来,色彩绚丽,就像电影一样。绵阳皮影戏有300多部传统戏和20多部现代戏,大部分是潘超戏,偶尔穿插新编剧。其中,《皇历扇》、《蜗牛仙子》、《宋武打虎》、《火焰山》、《三邀樊梨花》、《米顶山下西洋》等深受群众喜爱。
绵阳雕花剪纸的特点是构图葱郁完整,黑白分明,刀法流畅准确,剪裁精密严谨,点画优美匀称,线条流畅,景物传神,图案饱满均衡,写实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气息浓厚。绵阳雕花剪纸和北方剪纸有着精与粗截然相反的特点,显得细致入微。首先,它的构图饱满,用“散点透视”表现平面上的立体图形,点、线、面有机结合。刚柔并济,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所以人物形神兼备,重在造型生动逼真。线条流畅圆润,雌雄雕版并用,镂空留白都不错。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绵阳好书是一种以传圣旨、劝人为善为内容,以韵白交替、讲唱结合为特征的曲艺形式。又称《谈圣重庆》、《谈德书》,被民间称为“太平书”、“华春赋”、“哭善书”。大致形成于鸦片战争前1840年,仙桃流行于全境及周边县市,最多集中在仙桃市、绵城、胡昶、通海、胡莎、长冲口、刘溪一带。旧时歌咏活动十分盛行,常有“五里三戏”的场面。90年代,绵阳有很多好书,包括《歌手》和《听众》。
绵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绵阳大千号子、绵阳古画戏、绵阳渔鼓的唱腔和曲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演唱艺术。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等方面不断积累和演变。绵阳音乐性强,板腔浓郁,乡土气息浓厚。它是湖北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绵阳三棒鼓是一种技术歌舞,是一种民间艺术,其表演方式是:腰上绑鼓,脖子上挂锣,将三根两端嵌有铜钱的木棒依次抛向空中,双手抛棒,接棒,击鼓,同时歌唱,为单人戏;两人表演的时候,就更精彩了。一人抛棍,唱鼓,敲锣,为败者鸣。棍子抛出时,在空中划出三条摇曳的曲线,然后幻化成五颜六色的花环,稳稳地接住,抛起来,再接住,再抛起来——一场漂亮的表演,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眼花缭乱。
绵阳小曲又叫“菜小曲”或“内河小曲”。汉水流域的一种“山歌”,曲调高亢优美动听,是一种歌唱艺术,歌词优美,清新自然,富有艺术感染力。受到群众的喜爱。其音乐风格是根据绵阳方言四声语调的特点形成的,是湖北小曲中比较突出的类型之一。它历史悠久,与明清时期绵阳民歌的根、枝相连,又吸收了邻省的歌曲,成为湖北地方民间艺术中最具音乐性的歌唱艺术。绵阳小曲演唱的形式简单而灵活。表演形式可以一个人在盘上唱,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弦乐器上唱。
仙桃贝雕仙桃淡水贝雕,利用淡水贝类的外壳,吸收中国画和玉雕、牙雕、木雕、石雕等传统艺术表现技法,巧妙利用其自然的色彩、纹理、造型,经过切割、车削、打磨、叠贴等工序,精心雕刻成平贴、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仙桃淡水贝雕的特点是制作贝雕船,在全国同行鉴定中引起同行的关注。1985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黄鹤归来带音响多功能贝雕》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1983《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获首届中国国际旅游博览会玉质奖章;2007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其中,玉龙黄鹤船作为一种独特的贝雕技艺,被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
仙桃麦秆画,又称麦秆画,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仙桃草画大致形成于清代同治年间。湖广勉阳州之子邓绰,进京进宫考试。在等待名单期间,他花光了所有的钱,在郊区画稻草画。王公大臣们争相购买,他聚集在北京养子也不奇怪。于是,进士和翰林受命,在闲暇之余对这一绘画技艺进行编辑和润色,日臻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秘密传承给后人。辞官归祖后,开始在仙桃流传,逐渐形成了适合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和大众审美的邓草画。
同时,该麦秆画可保存数千年不老化、不褪色,可用于家庭、办公室、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仙桃麦秆画大胆吸收剪纸、贝雕、树皮画、羽毛画、书法、国画、烙画等诸多艺术元素,创造出一幅既有传统技艺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浅浮雕麦秆画。表现内容上,取材广泛,取帝王将相,飞云飞月;以老百姓、花鸟虫鱼为例,形象表达不拘一格,构图完整葱郁,俗中有雅,形神兼备,生动传神,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其艺术内涵古朴典雅,端庄秀丽,栩栩如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香河吹打是流行于香河中下游(襄阳以下的汉江就是香河)的一种民间打击乐。音乐主要以当地民间音乐为基础,并吸收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而演变而来。香河演奏的乐器有唢呐、大锣、钹、鼓、小锣、马工,其中以唢呐为主,乐队由六人组成,演奏形式分为线奏和坐堂两种。旋律带有浓郁的江汉平原气息,很多曲子直接来源于绵阳民歌。音乐的结构多为单曲,长短句并存,上下句对仗。仙桃民间婚丧嫁娶、吉祥喜庆等不同场合都会使用香河吹,是仙桃各种民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桃十锦又叫“七星点子”、“十扇锣鼓”,在绵城又叫“印青”。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为佛教、道教所用。由打击乐器(即打、打、打、七、浪、星、当、长)和管乐器(即笛、箫、唢呐、笙)构成十种音色,属于“祥和吹”的一种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歌,也夹杂一些民间曲调。其主要曲目有《渔父乐》、《金钱花》。据《绵阳州志》记载,有“十番锣鼓”的历史典故,又称“十样锦”。第十二任王子朱在古镇上建了观音阁作为他的宫殿。白澍热爱音乐,将宫廷音乐《十锦图》引渡到古镇。从此,“十锦”便定居下来,代代相传了数百年。
江汉丝弦是江汉平原的一种民间弦,它是在绵阳民歌、绵阳小曲和绵阳古画戏曲音乐的孕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二胡、胡俟和京胡是江汉丝弦的主要乐器。二胡具有颤音、滑音、演奏、指法、抬弓等多种具有“初始”技巧的演奏,形成了多样的音色表现特征。四胡多是用来表达民间小调改编的短曲。京胡音色嘹亮,发音有力。节奏感鲜明,表现力强,一般用于结构较长,具有中国传统戏曲唱法特点的音乐。月琴有时也用在其中,以弹拨乐的音色和双音、琶音、跳跃的表现为江汉丝弦的音乐演奏增添了多彩的效果。
绵阳高跷龙灯结合了高跷和龙灯,是绵阳舞龙的独特表演形式,风格独特,技艺高超。一个踩高跷舞龙的人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功:踩高跷、舞龙灯和武术。踩高跷看龙灯的关键是舞龙时,龙灯要摆开,要转过来,因为龙灯的下口是活动的。龙灯向上时,龙口张开抢珠,向下时,龙口合拢,十分生动美观。绵阳高跷龙灯会玩花样,穿插天空盘、草皮、地滚鱼咬尾、半月、青龙盘柱、五岳(打五方桌)等十几个技能。打龙灯阵容强大,成为仙桃传统民间舞蹈一道亮丽的风景。
绵阳采莲船是仙桃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历史悠久。采莲船与仙桃所在地区有关,这里湖水无边,荷花飘香,是鱼米之乡。莲藕历来丰富,所以莲花船这种艺术形式在仙桃广为流传。仙桃采莲船也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闻名荆楚。多次参加省民间舞蹈表演,获得好评。绵阳糖雕,又称糖人模型,是一种以食用糖为原料塑造形象的民间食品工艺。一般是给孩子享受和吃的。糖塑的制作技巧主要是吹拉。吹是米阳糖雕中最基本的技巧。除此之外,搓、拉、揉、压、挑、切也是常用的技巧。糖雕有红、绿、黑、黄四种。糖雕生动逼真。绵阳糖雕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鸟兽、神话传说中的人和动物,滑稽、戏谑、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