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精神病学杂志期刊史
解放前,神经精神病学事业在当时并不被政府重视,专业机构也很少。所以很少有人从事这个专业,神经精神病学成为我国医学科学的薄弱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事业逐步发展起来。1951年8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病学分会成立,期间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少量关于神经精神病学的论文。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和专业队伍的扩大,神经精神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渴望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在7月份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病学分会常委扩大会议上,1954,决定创办《中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随后,组建了《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徐应奎任主编,冯应坤、吴正毅、王伟增、张元昌任副主编,穆怀珠任专职编辑。在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准备下,《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第一期于3月1955日出版,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书名由时任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
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病学专家为主要读者,贯彻卫生方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脑血管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防治方法知识和研究经验。,并要求医学研究紧密结合实际,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
《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编辑部原位于北京东单三雕胡同,后迁至北京东四西街中华医学会新建办公楼,1957。在出版之初,编委会在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徐应奎教授和冯应坤教授的办公室召开,徐应奎、冯应坤、魏玉林、赵宝弟和王志远经常参加。20世纪60年代,在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徐应奎、冯应坤、、赵宝勋、、谭明训、吴征镒、沈宇春、、陈、王忠诚、等出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编委会经常在周日或晚上召开。当时的编辑赵宝勋、谭明勋、、陈、等经常前来学习,帮助处理稿件和撰写编者按。外籍编辑张院长、夏、陶国泰、余等也十分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
1958年6月,全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部门组成精神疾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的开放式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在或锁在病房里。这次会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各地通过各部门的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在上海,成立了精神疾病防治领导小组,设立了一批精神病治疗站,使精神疾病复发率降低了3/4以上。出去伤人毁物的人也大大减少。本次会议总结及会后各地工作经验介绍自1958第四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从1959改为双月刊,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自1959开始出版英文目录,自1959第三期开始出版主要著作英文摘要。
6月4日1960,根据上级通知,本刊连同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夸大、漏登、修正主义问题,以及论文难问题。1963年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后,重新选举产生了《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徐英奎为主编,冯英坤、吴正毅、、张元昌、陈为副主编,11名新编辑委员正值壮年。专职编辑还是穆怀珠,1965加了陈秀华。经过积极策划,于5月25日1963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由中华医学会出版。
1963 165438+10月25日至65438+2月2日,首届全国神经精神病学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交流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神经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并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精神病学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本刊由1964第1号改为104页,详细报道了本次大会内容。本文重点研究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和手术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和脑电生理,颅内肿瘤的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转氨酶的测定,非典型内源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障碍,精神分裂症遗传和生物因素的调查,生化代谢和心理学的研究,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
正当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期刊在国内蓬勃发展的时候,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本期刊和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在同年9月被迫再次停刊。直到1978。
从1955到1966九月,* * *共出版10卷39期,发表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从1955到1960,每卷末尾附有总目录,书名索引由1963变更。每期的印数从4030份增加到7658份。
这一阶段的特点:
2.1以实用为主,多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建国初期,科研机构还很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有很多回顾性临床分析的稿件,也是非常必要的。过去我国的相关教材和工具书,各种疾病的疫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大多引用国外的数据,往往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大量的临床分析稿件陆续出版,深受读者欢迎,为国内编写相关教材和参考书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同时经常出版《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正确治疗护理有很大帮助。因此,它成为读者喜欢阅读和观看的栏目之一。
2.2早期,翻译和摘要所占比重较大:50年代,每期翻译1 ~ 4,摘要1 ~ 14;大部分译文和摘要来自苏联,部分摘要来自英美。从1958开始,开设“总结”专栏,全面报道国外相关进展。由于我国的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在50年代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引进更多的国外经验和成果来充实自己。
2.3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章很少。现阶段,* * *发表了605篇文章,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2.5%),临床研究95篇(15.7%),大部分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初。50年代大体解剖和病理学是比较基础的研究,60年代生化和生理研究开始增多。
2.4神经外科方面的论文较少:50年代发表的很少,60年代逐渐增多,但比例仍然很小。现阶段发表的605篇论文中,只有44篇(7.3%)与神经外科相关,这是由于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一直非常重视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常优先发表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2.5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信息:本刊编委会高度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相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的大课堂,是交流信息、开阔视野、启迪思想、相互学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和编辑积极参与,组织稿件进行报道,让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
2.6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受当时政治的影响,特别是1966,这一版发表了很多政治文章,有时每期都占了半个版面。两次暂停(1960和1966)都是受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历时12年,对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各地神经精神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发表在文革后期重新发行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与了这两份杂志的编辑工作。1976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发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号召。在改革开放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家受到鼓舞,赶上了国际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为了适应这种情况,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经国家科委批准重新发行。陈秀华被调离《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靖远,冯英昆、、陈、赵宝勋、谭明勋、、沈宇春、王忠诚、等召开了多次筹备会议,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再版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健康者,部分省份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聘任。《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成立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由冯英坤担任主编,吴正毅、王忠诚、张元昌、、夏、陶国泰、陈为副主编。恰逢当年7月4日~ 10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病学会议。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冯英坤和陈秀华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同行评议原则草案和提交审议的投稿计划草案。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尽力为杂志组织和审核相关稿件。随后,同年9月5日,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在参考文献前开始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从1988开始,每期后面都刊登论文英文摘要,取消了论文英文内容。从1993开始,论文英文摘要被放在中文摘要下,论文英文内容被恢复。自1980起,本刊被美国医学索引,以及中国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和中国医学文摘收录。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和1编辑干事。
复刊后,本刊不仅针对当前疾病防治的需要组织相应的稿件,还特别注重报道相关学术会议的内容,满足读者的愿望。
4月1984,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神经外科杂志》1985出版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
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病学分会的领导下,筹备第四届编委会改选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组建以陈为主编,夏、周晓达、陶国泰、石玉泉、谭明勋、沈为副主编的中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为65438。65438+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会上,主编陈介绍了编委会换届情况,汇报了本刊1978至1986的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规程(修订稿)和审稿办法(修订稿)。大家就如何办好杂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分开出版有很高的需求。
为了让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开始开设“精防动态”专栏,介绍国外的国际学术会议和神经精神科的发展情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设了“以人物描绘森林”专栏,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专业人员在辛勤工作、刻苦学习、治学中取得的成就。
1991年初,为第五届编委改选做准备。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由陈任主编,沈宇春、郭玉普、姜、、、卢雪芬任副主编。1991中国神经精神杂志编辑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5月在吉林市召开。主编陈汇报了1986至1990编辑委员会改选情况及杂志工作总结。会议主要讨论如何解决杂志出版时间长、过期的问题;一些编委会成员再次建议将本刊分为《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两个杂志。
由于各地专业杂志的创办,如《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病杂志》等。20多种,同时纸张、印刷、邮局发行成本不断上涨,本刊每期定价从1986开始连续多年超过每册0.50元,并逐渐上涨,以至于发行量逐年减少。从1980到1993,平均每期打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17,20445,18193,6553。到1988,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经济形势陷入低谷。1988 7月1日起,作者稿费停止1年,稿件处理费从9月1日(191年)起收取
自1991起,封面上印有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总署的规定,从第二期1993起,停止使用傅连暲主席题写的繁体中文书名,改为简体中文书名。
从1978到1994结束,* *出版17卷,90期,发表3106篇,平均每期34.5篇。
这一阶段的特点:
2.1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加:从1978到1994年末,共发表论文***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5.9%),临床研究541篇(39.2%)。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百分比是五六十年代的1倍以上(基础研究2.5%,临床研究15.7%)。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实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可以促进中国的医学科学。大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员的成长,促进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防治。
2.2神经外科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这一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发展到1984年底,* * *发表论文472篇,其中神经外科论文162篇,占34.3%。与50年代仅占1.7%(5/292),60年代占12.5%(39/313)的神经外科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说明我国神经外科发展蓬勃,多种脑和神经疾病可通过手术治愈或明显改善。同时也说明创办神经病学杂志是有可能的。
2.3重点号和专辑数量增加:重点号和专辑的选题由编委会根据来稿有计划地进行编制,特别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相关学术会议。现阶段发布45个关键号,13张专辑,58张专辑,平均每年3-4张专辑。这是因为从1978到1993,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病学学会成立了14个专业学习小组,都是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座谈会,一共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没有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病学19,精神病学19。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的高水平论文外,大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座谈会都写有指导性的会议纪要和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充分反映了会议的各项内容和观点,起到了学术指导作用,深受读者欢迎。
2.4增加栏目和活动页面:本刊原有栏目包括综述、论文、论文摘要、病例报告、讲座、总结、临床和病理(病例)讨论、学术动态和图书新闻。这一阶段增加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小心防范趋势、读者、作者和编辑、人物故事,丰富内容和活跃页面。
2.5加强编辑规范化建设:从1986开始,加强编辑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图表、统计符号、参考文献、术语和版式设计的规范化建设,落实编辑出版相关的各项国家标准。3.1创刊40年来,本刊贯彻卫生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普及提高,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努力。因此,在提高疾病防治水平、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3.2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人员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控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数量迅速增加,但大多是从内科队伍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参考书。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本刊出版后,我们除了通过作品介绍国内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还特别注重为这些需求组稿。以翻译和摘要的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其次是文献综述,发挥没有围墙的国家级专业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3.3推进常见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为统一各类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依据和标准、疗效判定,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病学分会及其14专业组和本刊举办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均十分注重制定相关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本刊及时公布相关关键号,并。促进了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医疗质量和科研的标准化,受到了广大神经精神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3.4反映我国神经精神病学学科的新成果,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份专业的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本专业先进水平的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神经精神工作者意气风发,开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量投稿到本刊。本刊始终试图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及时发表,特别是1980年科学大会召开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研究报告迅速涌现,许多先进的诊断方法和新技术得到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精神药物的神经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移植、肾上腺脑移植等。各种常见神经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许多新成果的传播促进了该学科的迅速发展。
3.5促进临床医生诊疗思维的训练:本刊创刊不久即开设“临床病理讨论”专栏,先后发表文章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脱离临床问题独立思考,有效锻炼诊断思维。4.1本刊创刊40年来,编委和编辑部努力贯彻党的卫生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注重提高的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服务,取得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4.2充分发挥编委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编委和审稿人均为国内神经精神病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知名专家,是本学科各部分的带头人。他们能在审稿、组稿中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进杂志质量提升。尤其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的编委牺牲了大量的个人休息时间为这本杂志审稿、修改稿件,经常在周日或晚上到北京参加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冷,他们都准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稿子。继续发挥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权威专业编辑团队的作用,是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4.3全面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将始终优先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通过良好的整体设计和引导,使专业人员获得新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神经精神事业的发展。
4.4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病学分会及其后来的14研究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晚年每年总要召开2-3次专业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研讨会。并讨论相关的重要问题。专业学术研讨会是针对本专业有关各方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而组织的学术研讨会。除了公开征文,还根据主题邀请专题报告和总结报告。在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是根据论文和对报告的广泛讨论以及与会者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进行认真总结,指出主要成果、学术争论、已达成共识的意见和有不同理解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探讨的课题。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本刊除了选择重要的代表性论文外,还组织有关专家撰写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没有花言巧语和空话,会议涉及的关键问题要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反映。纪要要让没有参加会议的读者看完之后觉得真的有所收获,就像参加会议一样。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总结和综述形成一个关键号或图册,让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并从中获益。
4.5有计划地组织座谈会和关键数字:召开座谈会是组稿的重要形式。选题由编委会在制定下一年度的编辑计划时确定。选择当前急需讨论的问题,提出中央新闻发言人、特邀总结记者和拟邀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多学科的问题,可以邀请多学科专家参与讨论。一般以50 ~ 100人规模的座谈会为最佳,讨论范围明确,人数不多,但都是专家,便于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论证,达到深入讨论。会后对讨论内容进行整理,以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总结形式发表,使读者增长见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疗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取一些相关的研究报告和综述,邀请在该课题上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两篇指导性综述,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指明方向,将这些文章集中发表,形成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关键号。
4.6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辑之间的联系:本刊在1992和1993两次刊登通知,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许多读者和作者对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贵。我们反复研究对策,认真改进实施,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裨益。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和作者的联系。除了不定期征求读者意见,我们还会通过编委会、座谈会等形式收集读者的诉求、希望、批评和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4.61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从1978改版后,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的主任、主编、编辑部主任对每一篇稿件都认真把关、发稿。据不完全统计,本刊自1978以来发表的1379篇论文中,101获得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奖,31获得优秀论文奖(。
4.7处理好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本刊自创刊以来,基本协调了两个学科的稿件,基本按照1: 1的比例编辑,精神病学稿件1990少一次的现象得到了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年来神经内科和精神科的快速发展,队伍不断壮大,县医院都有专科医生,两个科室都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投稿数量逐年增加,稿件积压日益严重。虽然采取了增加页数、出版增刊、将部分作品改为作品摘要等措施来缓解,但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压稿。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这些工作,争取在1年内出版。鉴于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病学分会已于1994分为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本刊分为《中华神经病学杂志》和《中华精神病学杂志》已提上日程,有望于1996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