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大壮生平事迹
乔大壮,本名曾韶,是一个强势的丈夫和劳动者,晚上叫庄翁。他的房间名字是博外楼。四川华阳(今成都双流县)人。出生于1892。乔学派是一个学术流派,在蜀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乔大壮的祖父在清朝同治年间被任命为江南道御史,因清廷在山东“黄崖惨案”中错杀2000多名市民而闻名朝野。光绪年间,他在刑部做官时,参与了康、梁的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为刘光弟和杨锐,四川人,英勇迁都。烈士谭嗣同留下了一首名为《望门思张俭,忍死以待杜干》的诗。著名的诗句“横刀我笑天,肝胆留昆仑山”也是他临摹流传的。
乔大壮的父亲早逝,也就是祖父抚养他监管教会,所以他很早就开始学习,继承了家族的出身,深受祖父思想道德情操的影响。少年时,他在成都苏明受教育,曾担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助手,后来在武昌担任法官。顾先生在经典、小学、哲人、文学、书法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西学东渐时,乔大壮考入史静翻译学院(北京大学的前身),专攻法语直至毕业。此时的乔大壮已经获得了资深学者朱孝藏、辜鸿铭的推崇。20世纪20年代与徐秉昌合作翻译波兰著名作家《你去哪里?来自法文版。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初,乔大壮任教育部编辑,与当时出家的鲁迅先生共事,极受器重。鲁迅擅长拓片研究。当时北京是著名书法家云集之地,他却请了比自己小11岁的乔大壮,写了一首自编的诗《不推,不惧?第一声”,当眼识。如今,这幅对联还挂在北京鲁迅故居博物馆里。)读鲁迅的日记,至少有五处提到乔大壮,可见其友情之深厚。
65438年至0927年,乔大壮赴南昌协助周恩来工作,受到革命的影响。南昌起义后,因家人劳累,祖训缠身,被迫回京。回到北京后,所有的祖传土地契约将被烧毁,以表明与剥削阶级的决裂,反对不劳而获的愿望。
乔大壮先生在古典文学、诗歌、书法、篆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沉郁缠绵,清幽绮丽,直追唐宋。词学大师王绪初、唐圭璋也称赞乔大壮为“代名词坛的飞将”。乔大壮擅长篆刻,临摹秦汉,清代一路继承黄士陵。他有古风,与齐白石并称“南乔北齐”。他的书法作品,为时代所称道,集诗、书、印于一体,被称为“三绝”。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词学教授,在文化艺术界享有盛誉。
乔大壮先生是典型的自律、不落伍、正直的学者艺术家。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的家人搬到了重庆的农村,在那里他过着种菜和为人民印刷的贫困生活。当他听说好友许森宇教授被困在沦陷区上海时,他拒绝担任假职务,生活艰难,于是毅然将所有积蓄寄给许森宇。
国难之际,乔大壮先生迫于生计和于右任先生的风雅,先后在经济部和监察院工作。但是永远过诚实和干净的生活,永远不要随波逐流。有一次,白崇禧让他写一篇庆祝蒋介石六十大寿的序言,但他拒绝赞美蒋介石。并气愤地叹了口气:“我后悔读书,所以被我的同学赶了回来!””白崇禧坚持恳求,但他无法拒绝。相反,他巧妙地在一位大臣写的一首诗的序言中加了四个韵,使之达到60个,说是生日愿望。白喜出望外,但通读整篇,发现诗中有讥讽之意,便改了几个谴责词。乔大壮知道后,向白崇禧抗议说:“你是参谋长,我是文学教授,各有各的路线。如果你篡改我的写作,我就能篡改你的作战计划,对吗?”白崇禧尴尬得说不出话来,只好顺其自然,一时成为佳话。
抗战胜利后,乔大壮先生随中央大学回到南京,在主持正义后被迫休学。1947年夏天,应台湾地区领导人大学陆志宏的邀请,我独自赴台任教。在台湾省,与著名教授徐守尚、马宗荣等人一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民主进步运动,被当局仇视。他们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1948年春,钱钟书与历史学家李玄伯游历台湾省。到了台湾,跟随被害的徐守尚担任中文系系主任的是乔大壮。因为李玄伯的介绍,钱钟书带着给晚辈的礼物去博外楼的公寓拜访乔大壮,两人见面非常愉快。乔大壮热情地招待了李和钱,他们一起唱了起来。晚年,钱钟书回忆起与乔大壮先生的书法关系,也是悲从中来,说:“之后,问其事。”反抗那种认为人与人永远分离的哀悼思想,对过去的哀悼和留恋,对过去的哀悼。当年,乔大壮先生因支持台湾省学生运动被当局拒绝,随即离职,转战上海、南京。此时的乔大壮深切感受到国家多么艰难,社会多么黑暗,民生多么艰难。怜悯和愤世嫉俗折磨着他高贵的灵魂,于是他于1948年7月3日沉于苏州梅村桥下,享年56岁。第二天,他的尸体在河里被发现,上面挂着一张名片,书上写着“要负责任”,另一张纸则作为“赶紧付火化费。”王先生遗体于5438+02年6月在灵岩山寺火化,于今年5438+065438+10月安葬在华阳潘家沟祖。
乔强势自暴自弃,之前也有过征兆。他的好友、作家台静农曾回忆说,自1948年除夕开始,乔大壮“两次靠酒过活”。有一次,乔指着他刚从一家古董店找到的一个漂亮的彩陶罐子,环顾了一下他的朋友们说:“这是给我的骨灰的。”大家都笑了,以为是开玩笑,才发现是预言。
乔大壮的女儿乔无疆回忆:1948年7月2日,乔和她谈了一夜,说:“这个社会唯一允许我做的工作就是参加内战,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我宁死也不为食物做不义之事。”从第二天早上开始,乔大壮“走亲访友,表情平静,一如往常”,“没想到,是永别”。
6月出版的《文学》杂志第6期,1948+065438+刊登了乔大壮署名“方回”的悼词,评论说:“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朝代容易的时代,而是两个时代、两种文化在那里竞争...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最担心最郁闷的。有一所学校,舍不得离开老;对于新的,我不知所措,迷茫;如果意志薄弱,喝酒的女人会死;你意志坚强,就干脆生下来。”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和出版社的支持下,在大壮先生的二女儿乔无疆的不懈努力下,在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吴丈蜀晚年的协助下,陆续出版了庄先生的遗作、《大乔庄诗集》、《大乔庄词集》、《大乔庄书法》、《大乔庄篆刻集》。为我们了解一代爱国文人,弘扬巴蜀文艺,为嘉惠士林做一份贡献,也告慰坟中的乔大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