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香炉的历史演变

香火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为香火而设计的。香炉也叫香炉或熏香炉,最初是用青铜制作的,汉代的博山炉也是用青铜制作的。其实,香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装饰品,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驱除蚊虫的作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料逐渐丰富。宋代出现了瓷器制作的博山炉,但经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成为文人雅士的玩物。等等,玉香炉,玉香炉等等。后来出现的,也是观赏品,供陈列或把玩。相比于实用性,陈设可能更有价值。

明朝宣德年间,为了满足自己欣赏香炉的爱好,参照皇宫中收藏的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平窑等名窑的瓷器风格,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料记载,指导朝廷工匠设计监督香炉。为了保证香炉的质量,工匠选用了金、银等数十种贵金属,与紫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的精心铸造,制成的青铜香炉色泽晶莹润泽,宣德炉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青铜炉的先河。在漫长的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统称。

玄德用这批紫铜,三年共铸了三千个香炉,从此不再生产。这些宣德燃烧器藏于禁宫,一般人只能知其名而不知其形。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青铜香炉极为罕见。第一次是在1950 ~ 1953年,当时战争需要大量的枪支弹药,动员人们收集“老铜”。从各地收集的旧青铜器中,自然有许多青铜炉。

第二次是1958年大跃进炼钢时,全民采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铜锅、铜锅、铜勺、铜灶都有贡献。

第三次,1966 ~ 1976文革期间,各种仿古青铜器,包括青铜炉,都被当作迷信的东西自然收藏熔化。虽然后来有很多被文物部门选中,但也有很多已经被融化了。这是建国后的第三次铜炉灾难。

几十年来,东西方海外买家大谈考古,争相购买明清铜炉。但也有人只要求精美的铜,却不懂得欣赏皮色之美。有些商人为了迎合买家,竟然把旧炉子磨成全新的,毁掉了很多好炉子。

有些玩家特别注重炉色的华丽,于是有些商人就把暗淡无光的老炉剥了,重新涂上彩色的外皮,破坏了原来炉的美观。

有些好的炉往往很重,有些世俗的人怀疑是纯金做的,就凿底来试探,破坏炉。或者有些铜炉镀了相当数量的金,人为的杀鸡取卵。

正是由于明清铜炉历史上多灾多难,损失惨重,才使得今天的真宣德炉变得凤毛麟角,后仿炉和私炉也成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