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墙
市郊
南宽北窄,略呈方形。城墙全部为夯土,基址宽约15 ~ 20m。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略微弯曲。东西墙下发现石板下水道。外郭城有八个城门,西墙没有城门。南墙上有三个门,从东到西,分别是长西门、丁丁门(隋称建国门)和后宰门(隋称白虎门)。东墙有三门,从南到北依次为永通门、建春门(隋称建阳门)、上东门(隋称尚春门)。北墙2门,东安西门,西惠安门。勘测清楚的南墙三号门和建春门,都是一门三路。市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布局。漯河南部有12条竖向街道,东西向有6条横向街道。漯河以北,南北四条竖街,东西三条横街。其中最著名的是丁丁门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一条南北向主干道,现有长约3公里,宽约90 ~ 121米,厚0.6米。城市的街道由李芳组成。根据《唐六典》、《旧唐书》记载的文献和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总数为109方、3城,即洛河以南81方、2城(西城、南城)和洛河以北28方、1城(北城)。洛河以南的55家作坊和洛河以北的9家作坊已被发掘,剩下的作坊被这座城市碾压或被洛河摧毁。
帝国首都
位于外郭城西北,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 ~ 20m,中间夯筑,内外砌砖。南墙中间的应天门(隋代天门)、东面的明德门(隋代兴国门)、西面的长乐门(隋代郑光门)、北墙的玄武门和西墙的嘉峪门都已被发掘。在宫城的中轴线上,发现了许多大型夯土庙宇,在西面挖掘了许多长方形地基和一个石头圆形地基。应天门右侧发现了建造宫殿的窑址,出土了大量标明官员、工匠或政府工作人员的印花砖瓦。宫城东南的东宫、北部的陶光园、中部北部的会友殿、西北的九洲池的发掘,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宫城的唐明遗址,是洛阳隋唐时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遗址的位置、形制、建筑特征与文献记载的明殿[开元二十八年(740)改名汉元殿]颇为吻合。夯土庙基中间,有一个由四块大青石组成的巨大柱基。柱基础外环直径4.17米,内环直径3.87米。它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宫城宫殿布局,逐步恢复宫城和皇城的建筑,建立了准确的标志。
帝都
宫城的东、南、西三面环抱,在东西两侧和宫城之间形成了一个三明治城。由于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毁,只剩下南城墙西部,长约540米。东墙现有长度约为1115米,西墙长度约为1670米。东墙玄爻门、西墙玄慧门、南墙西的右门均已发掘。右门已发掘,残高2.15米,深17.5米。它是一个三门,每个门洞宽6米,左右门洞外侧有13根柱子,呈过梁形式。上面建有门楼,有车辙,宽度1.25米。隋朝公子罗苍,皇城出土。
其他小城镇瑶宜市在宫城北部狭长,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耀邑城北为圆城墙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460(西端)~ 590米。圆墙城北墙是外郭城北墙的西段。这两座小城不连续的城墙,连接两座城中间的门道,圆墙北墙中间的龙光门都被探索过。在皇城的东边,发现了东城。城址呈垂直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在宫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之外,有一座较小的东西向城市。从考古发现来看,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部的韩家仓城。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25m,东西宽615m。有四个城门,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墙门(西门)、德裕门(北门)和韩佳门(南门)。德裕门开挖为单门洞,宽4.9米,深17米,门洞留有车辙。在东北和南半部,已经开发了287个粮食地窖,有东西排和南北排。先后发掘出12个粮窖,其中9个有题写砖,题写有唐代、陆道、长寿、添彩、田童万岁、胜利等称谓,记载了仓城粮窖方位、储存粮食的品种和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份、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160号窖池还存有约25万公斤碳化谷物。韩家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成立文物保护小组。1982之后,洛阳市政府规定,在保护区内施工要办理报批手续,由文物部门进行钻探发掘。重点文物保护区一般不允许进行基本建设。为保护发掘出的重要文物,如石制圆形建筑的地基和大石柱,修建了防护房或围栏。1989重新划定了保护范围,设立了几个石头保护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