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历史街区
上班路上有没有荷花池,下雨了,这是大事?
或者.....她期待着在立交桥上奔跑,就像“徐贤”愿意为她撑一把小油纸伞一样?
或者...有一个像鲁班的妻子云石那样的贤妻良母兼工匠,不仅自己做伞,还大老远跑来送走?
…………
打伞是对雨的尊重,淋雨...(图片来自网络)
好吧,我承认,下雨天脑子进水了,还是进雨伞博物馆避雨吧。
今天要参观的中国雨伞博物馆位于浙江杭州陈宫桥以西的历史文化街区。
如果你真的很爱蝌蚪君,可能还记得我曾经介绍过的“中国粉丝博物馆”(→ Portal)也在这里。这个街区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刀剑博物馆、手工艺生活馆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群落,成为杭州城北新的文化景观。
江南的烟雨孕育了独特的伞文化。伞的美学、诗意和象征意义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碾压出独特的文化轨迹。
中国雨伞博物馆是全面展示以中国为代表的雨伞文化、雨伞历史、雨伞故事、雨伞制作技术和雨伞艺术的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雨伞主题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览分为六个单元。你可以捕捉到所有关于雨伞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一单元:中国伞的起源
伞是谁,是怎么发明的?没有确切的说法。灵感来源于荷叶,是猜测之一(图片来自搜狐文化)
伞的起源是一个目前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伞的发明的传说和文献,也有一些考古资料供我们探索。这些资料虽然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却能打开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将在这里展示我们的推测性观点,让观众自己做出判断。也许有一天,是你的观点解开了中国伞的起源之谜,成为了公认的结论。
第二单元:油纸伞和油布伞
油纸伞是汉族传统的日常用伞,已有1000多年的使用历史。伞骨采用手工切割的竹条,伞面采用涂有天然防水桐油的绒布纸。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伞。它是手工制作,全部取自大自然,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图片来自蜂巢)。
民国时期“请用国货”八角油纸伞(来自中国雨伞博物馆官网)。
汉代以前,伞的尺寸很大,伞面可能是用丝绸和鸟类的羽毛编织而成。由于价格昂贵,它们主要受上层阶级的欢迎。到了汉代,随着纸的发明,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当纸被用作伞面时,伞就成了人们可以消费的器具,开始与日常生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纸伞涂上桐油增强拒水性,称为油纸伞,防雨性能好。棉纺业兴起后,也出现了以棉布为伞面材料的油布伞。比油纸伞更耐用,也更贵,至今仍受欢迎。到了近代,传统伞业受到现代伞业的猛烈冲击,发展出一种具有明确审美功能的工艺伞。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带来了一丝怀旧的眷恋。
第三单元:美丽的西湖绸伞
制作西湖绸伞工坊(模型)(图片来自蜂巢)
丝绸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雨伞材料,尤其是在唐朝中期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丝绸伞变得更受欢迎。南宋时,临安是中国制伞中心。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丝绸雨伞,如大大小小的黄色雨伞、凉爽的雨伞、红色和绿色的小雨伞和方形雨伞供顾客选择。到了近代,杭州西湖绸伞作为绸伞家族中最美的一支,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绸伞的杰出代表。西湖中的绸伞是用竹子做的,外面覆盖着丝绸。小巧玲珑,格调高雅。伞头的造型借鉴了西湖的“三潭”。伞柄的造型除了讲究艺术变化,还要求手感舒适,线条流畅。同时,花线的穿线和伞扣的造型都充满了民间风味,也衬托出丝绸伞的精湛工艺,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
第四单元:伞文化
断桥借伞(图片来自携程。com)
伞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也赋予伞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以及基于这种观念的象征意义。伞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内涵是广泛的、深刻的、复杂的。它的系统,它的形式,它的色彩,甚至它的汉字,都引起了人们的无限联想。它不仅是分隔人与人的礼仪体系的一部分,也是连接有共同志向的人与人的媒介。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吉祥,也成为了民间心理中不可言说的禁忌。正是在这种多元化的情绪下,各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伞文化。
第五单元:通向世界的伞
日本艺妓的雨伞(图片来自新浪博客)
在中国以外的一些地区,伞很早就出现了。在古埃及,伞是法老礼仪仪式的一部分;在古希腊,伞是贵族妇女遮阳的特殊装置。在漫长的中世纪,除了教廷保管的礼仪用伞,伞并没有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真正作为人们日常用品的伞来自中国。到了唐代,中国伞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并在日本发展起来。来自中国的零星雨伞在16世纪中叶后开始进入欧洲,但直到17世纪中叶,雨伞才开始进入欧洲人的生活。雨伞走向世界,不仅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便利,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今天,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伞文化。
第六单元:各种各样的现代雨伞
直到17世纪下半叶,欧洲的伞依然笨重,伞的用途与其说是遮阳挡雨,不如说是彰显身份。这种情况在19世纪弧形钢伞架研制成功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自由伸缩雨伞的出现,雨伞开始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纺织技术提供的更丰富多样的纺织材料也促进了雨伞的现代转型。虽然伞的形状被保留了下来,但是材料的变化给制伞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反过来又猛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制伞业。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金属伞迅速取代传统油纸伞,成为雨伞的主流。红色的油纸伞虽然依旧美丽生动,但终于进入了非物质文化名录,正在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雨伞因为下雨而吸引人。中国雨伞博物馆离不开雨。博物馆里有虚拟的雨景和水雾作为效果图。整个会场以白墙灰瓦为主色调,让人想起戴望舒笔下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漫长而寂寞的雨巷里的女孩。
中国雨伞博物馆模拟雨巷的场景(图片来自搜狐文化)
如果你觉得只是散步,那你就没有参与感。别担心,博物馆还有一个互动区,你可以在这里为雨伞组装零件,绘制伞面,修理雨伞。
馆内互动区让你过一把DIY瘾(图片来自蜂巢)
*导游*:
中国雨伞博物馆位于浙江杭州陈宫桥以西的历史文化街区,西起大川寺,东至知止街,南至通远里,北至李同合。
巴士路线和到达站
◎70、61、591在泰州路口下车,过陈宫大桥直行100米;
◎70路、61路、63路在邓云路小河路口下车,沿大川寺向北走约600米;
◎K1公交车在大川寺邓云路口站下车,沿大川寺向北行驶约500米;
◎水上巴士和郁芳在陈宫桥墩下,过陈宫大桥到桥龙街。
开启和关闭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30
◎周一全天关闭(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