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地位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分工中,剩余产品使商品交换成为可能。在第二次社会分工中,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已经有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在第三次社会分工中,出现了一个社会阶层——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了最高程度。所有的劳动产品都变成了商品,甚至人类的劳动也变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大于求时,雇佣劳动者的压力增大,迫使他们从事超负荷工作,听从资本家的摆布。
第二,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把原来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成了大规模的机器工业。这一变化带来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生产社会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是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扩大了各个生产部门的分工,而且把各种产品的生产,甚至一个产品各个部分的生产和工艺操作都变成了专业化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和创新发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就是说,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第四,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范围更广。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按价值交换的。这种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在这种劳动强度下创造一定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就每个生产者而言,无论你花费多少个人劳动时间,社会所承认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都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其中蕴含着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
公认的是,虽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面貌已经完全不同,但资本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仍然以资本剥削和雇佣劳动为基础,追求利润仍然是资本主义经营的根本目的,资本之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只要资产阶级仍然掌握着政治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演变就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除了内在的竞争力,不平衡发展还有一个客观条件——技术创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对这些现象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论高度,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应该加强联系,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在应对挑战的同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