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起源是什么?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傣语是一种传统的表音文字。
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的中国史书中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建立宜州郡,傣族地区归宜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县。明清时期,傣族地区在实行废除世袭土司、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政策后,逐渐纳入朝廷的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傣族地区设立县、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正方形,由几十根大竹子支撑,楼板悬空;屋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大,既通风又透光。屋顶两侧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打稻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双排扣袖衬衫和长袖长裤,裹以白色或蓝色布料。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差异很大,但基本上都是以束发、裙、衫为特征。裙子到脚,衣服又紧又短,下摆只到腰,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有特色的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大米装入新鲜竹筒中,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味道清香可口。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普洱茶,唐代远销中国各地,清代远销东南亚、南亚,如今已打入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为国内外名茶。
傣族人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与公历相差638年,即公历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但月是阴历月。傣族日历分为三个季节,从1月到4月为冷季,从5月到8月为热季,从9月到12月为雨季。
傣族人非常喜爱诗歌,尤其是长篇叙事诗。赵树理、南蛮那、何鄂、洛桑·尼玛等叙事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其动作和内容主要模仿当地常见动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个性化。孔雀舞不仅来源于对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还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道美兰以其孔雀舞的表演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日历的新年,节日从6月6日持续到7月6日,相当于公历的4月。在泼水节,人们会拜佛。姑娘们会用飘着鲜花的淡水为佛祖洗尘,然后互相泼水,互相祝福。一开始是用手和碗泼水,后来是用锅和桶,泼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连成一片。泼水节期间将举行赛龙舟、飞高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对外开放,人们可以亲临大自然的宝库,领略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内容来自亚嘎热、魏鹏飞、齐崇海主编的《中国民族》一书。)
/right.htm?msn _ sa & ampfm = msn _ tb & amp名称=%B4%F6%D7%E5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与生活在老挝的阿呆泰语(Thai Lue)是同一个分支,是泰语的一个分支,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与泰国、老挝接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部分地区,人口115000。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县,少数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双江等县。
目前泰国人口约5885万,其中以傣族为主。泰国人民经历了多次民族迁徙。推测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等南洋群岛,后渡海至中国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后迁居泰国北部,最早的泰国王朝建立于13世纪。
根据泰国移民的历史,傣族人从中国南方沿着肥沃的山谷向南迁移:从中国南方的红河谷到布拉玛的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下游),到湄公河流域等。但在13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蒙古人的压迫下,血液向南方迁移。在迁徙过程中,傣族不断与当地民族融合,包括孟高棉人和藏缅人。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来看,傣族能够与当地民族和平融合,吸收当地文化,很可能是因为少数傣族人在迁入地定居,所以容易以合作而非强迫的方式与当地人相处。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节日,傣语称为“多桑杂志”,是傣族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在傣族历的六月和七月,大约在农历清明节后十天。具体时间根据傣历计算。节日持续3到4天。第一天是送老,傣语叫“麦日”。男女老幼沐浴更衣,来坡上采山花树枝做“花房”,将花房和供品由井边送到佛寺,再用沙筑三五座高约一米的佛塔,以画佛像,泼水洗尘。然后人们围坐在沙塔周围,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第二天,傣语叫“怒日(空日)”,人们穿上喜庆的服装,先去佛寺给佛洗澡。然后大家提着桶或盆来到街上,互相泼水,祝新年好运、幸福、健康。泼水是好运的象征,人们对此非常重视。可以分为两种:泼水的对象是长辈,泼水的人舀起一勺水,扒开对方的衣服,边泼水边加持,使之顺着脊柱流下;武术有多种形式。人们互相追逐,迎头掩面。人们认为泼的水越多,祝福越大,因此节日的最后一天是最快乐的,这一天被称为元旦。元旦的具体时间在傣历的6月6日至7月6日之间,大致相当于公历的4月15日或4月16日。节日中间的时间是新年和新年之间的空白,傣语称为“腕脑”。泼水节期间,经常举行许多文体活动,主要项目有:加高(自制土火箭)。以村为单位,以竹竿为建筑高度搭建高层框架。届时,每架飞机将由两个年轻人点燃,从飞机上冒出白烟,伴随着嗖嗖的声音直冲云霄。顿时,场上的人热情地为他们村的晋级干杯。人们认为一个村庄的升迁越高,就越光荣,越吉祥。比赛的获胜者将得到奖励。二是扔花包。花袋是用棉布为女孩做的,里面装有棉纸或棉籽。包的四角和中央装饰有五个鞋钉。这是爱的象征。抛花抛袋是嫁给朱的青年男女玩的游戏,通常在村里草地上的抛袋场举行。刚开始的时候,男女排着三四十步的长队,漫无目的地扔着花和包。小伙子没抓到花包,就往丢包女青年的发廊里插一束花;如果少妇没有接住花包,女孩就会把一束花放在男孩的胸前。一场欢快的游戏过后,互相喜欢的男女廉价地拿起鲜花互扔。当女生故意把花包扔得远远的,对方抓不到或者假装抓不到的时候,小伙子心甘情愿的让给了女生,送了她一份礼物。如果女孩害羞地接受了礼物,就意味着婚姻已经完成。此外,还有赛龙舟、象脚鼓舞、孔雀舞等。傣族有一个关于泼水节起源的神话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统治傣族地区的火魔乱行使权力,导致民间无风无雨,庄稼无法生长,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火魔从民间女孩那里抢走了七个妻子。他们目睹了火魔的残暴,非常同情百姓的疾苦,决心为百姓摆脱诅咒。七个女孩设法杀死了火魔,因为他练习魔法。后来他们假装逗他开心,用巧妙的招数找出了根除火魔的秘密。有一天,他们举行了一个豪华的宴会,以帮助说服火魔鬼喝酒。聪明勇敢的七姑娘趁火魔酒醉熟睡之机,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迅速将其勒死。果然,火妖的头立刻掉在地上,滚到哪里就烧到哪里。随着火势继续扩大,即将烧到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一把抱起恶魔,地上熊熊的火光立刻熄灭,火魔也消失了。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火魔的迫害,七个姑娘轮流拥抱恶魔,在轮番上阵的间隙用水冲洗身上的污秽,直到火魔的头化为尘土。后来,为了纪念戴家七姑娘的英雄气概,人们在每年消灭火妖的那一天互相泼水祝福。事实上,泼水节起源于印度。泼水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被佛教采用。从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一仪式通过缅甸传到云南傣族地区。由于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扩大,泼水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与当地神话融合,形成了盛大的固定节日。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身着傣族服装的缅甸* *来到云南州府云景洪,与各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在泼水节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在很多节日里的刻板印象都被废除了,增加了健康的内容。通常是庆典的第一天,各族军民共同庆祝节日:第二天,举行欢快的泼水仪式;第三天赶去参加物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