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历史探究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用历史学家式的历史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去了解、收集、学习和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问和寻找答案来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新方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1.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的潜力。

在开放式的提问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被拓宽,思维的火花会不时闪现。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就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将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可能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僵化的教学模式,由“先说后练”转变为“先学后教”或“先试后教”,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和他们的尝试与验证。

2.重视问题的价值,拓展探索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积极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的学习过程。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目标是通过全员参与,促进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能力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无论历史上发生什么事件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勇于探索,这是获得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的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不需要探究。老师不能随意提历史问题,让学生张口就答。提出的探究题目一定要有探索性,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必须让学生深入思考或与同龄人合作探究,在深入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才有意义。由此可见,让学生真正通过探究学习历史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和探究的方式。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知识面广,然后尝试从内容和形式上设计一些探索性的、有价值的历史问题。

3.抓住重点、难点、疑点。

教师要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觉得没有很好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去琢磨、去发现、去解决。这不仅能有效促进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获取和运用历史知识,纠正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谈论中英鸦片战争时,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什么损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我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和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场景,让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并得到老师的引导和指点。这自然使学生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式侵略的本质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用多媒体创造历史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现在看来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熟悉,给学生带来了困难。但教师可以精心选择情境素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从而缩短和缩小学生感知的时空,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人,感受他们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比如在讲《三国志》的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三国中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将诸葛亮、曹操、刘备、张飞、吕布、司马懿等人物逐一展示在屏幕上。同时在下面加了字幕,放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流...学生们边看边听,看得入了迷。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访毛庐》《撕马谡》等与三国历史故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资料的欣赏中学习历史知识,自然进入探究的角色,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教师的教与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合作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学生掌握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