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我国伟大的建筑师梁思成的生平,他的下一代是谁。谢谢大家!

编者按梁··思成,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他系统地调查、整理和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他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提出了文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筑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多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人。广东新会人,1972年6月9日在北京去世。

目录[隐藏]

简历

职业

建筑研究

教育业务

家庭生活

建构理论

主要论文

[编辑此段]简历

1901 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广东新会县。

1915—1923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

1924—1927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1928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中国建筑学会法语组理事,传播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1944—1945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耶鲁大学特邀教授,联合国大楼顾问建筑师,普林斯顿大学授予文学博士。

1948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 65438+于10月9日在北京去世。

[编辑此段]职业

梁思成,1901,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到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新会县。童年时,梁思成去了日本的华侨学校。梁思成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从小学习《左传》、《史记》等古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正是甲午战争和庚子赔款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培养了梁思成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11岁从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美预科学校。学习期间,梁思成不仅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热爱艺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他被聘为美术编辑。参加过学校合唱团和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也喜欢运动和踢足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期间,他是清华大学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骨干。5月1923,去天安门广场参加第21个国家耻辱日纪念活动。途中,他被军阀金勇圭的汽车撞了,左腿骨折,这迫使他推迟一年在美国学习。65438-0924,梁思成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努力学习,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史特别感兴趣。他自己说,他用“笨功夫”在图书馆看了很多书,研究古代史,参观古代文物,默默把著名的古建筑一个个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进入研究生院,准备博士论文《中国宫殿史》。但他觉得研究工作不仅要在书本上找资料,还要在实践中学习,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去欧洲参观建筑。65438-0928年,梁思成应东北大学之邀赴沈阳设立建筑系,任系主任、教授。

1931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往北平。他加入了中国建筑学会,这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语系主任,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从1937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本人发起的“东亚光荣会”的邀请,邀请他参加会议。他坚决拒绝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率部于1938+0向昆明进发,于1939向四川省南溪县转移。梁思成的妻子林晖患有严重的肺病,卧床多年。他还患有脊髓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几所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的家人到美国工作治病,但他说:“国难当头,我们绝不离开祖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着建筑学会的几个同事继续抗日战争大后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1916年,梁思成赴美讲学。因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突出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65438-0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中国顾问。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和系主任外,还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国自然科学学会联合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梁思成还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 * *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

[编辑此段]建筑研究

1928期间,梁思成在回国前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著名古建筑。他亲眼看到外国古建筑得到了妥善保护,很多学者都在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相比他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他的祖先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处处荒凉。珍贵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被随意买卖、哄抢,成千上万的文物被流放国外,大量古建筑岌岌可危。只有少数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而国内学者却无力从事研究。即使是中国人也不得不依靠外国书刊来学习他们祖先的文化遗产。多么可悲的情况。梁思成深感这是国耻。他下定决心,中国人必须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必须书写自己的建筑史。从1931开始,他为这项事业奉献了一生。梁思成一开始就将现代科学方法应用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明确提出:“现代学者的治学方式是重视证据,以实物为理论盾牌。俗话说,‘眼见为实’适合科学方法。”因此,他坚持认为,研究古建筑必须首先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选择北京故宫作为目标,是因为它是明清古建筑数量最多的代表。他拿着清廷出版的教材《工部作品举例》,对实物从整体到局部逐一鉴定、测量、记录。他向老工匠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搞清楚了清代建筑的结构和形制,就像跨进了门槛,为扩大研究范围创造了条件。65438年4月至0932年4月,梁思成考察了蓟县都乐寺的建筑,并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先后撰写了《正定古建筑调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赵县大石桥》、《金粉站建筑初步调查》、《曲阜孔庙建筑修缮计划》等。65433。

在古建筑的调查研究中,梁思成坚持细致的测量,有理有据的分析,严格的绘图,成果要与世界水平相比较。30年代的华北,人民生活极其艰难。梁思成每次外出调研,都要经历很多工作生活上的困难,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对测绘工作始终一丝不苟,身体力行。他和助手们一起对建筑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了详细的绘图和测量;从里到外,从前到后,拍摄和记录各种组件和装饰;所有的铭文和史料都被准确无误地复制了下来。正是有了这种民族自豪感和雄心壮志,当时建筑学会的许多研究成果和许多图纸才达到国际水平。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建筑实例》一书,首次对我国古建筑复杂的结构和形制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各部分的做法和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论述,并首次用现代建筑投影图绘制了清式建筑框架、门窗、装饰、彩画等细节,令人叹为观止。几十年来,《清式建筑规则》这本书已经成为初学者学习中国古建筑的必读材料,是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或缺的资料,也是当今古建筑修缮工作者的常用参考书。

65438年至0937年,梁思成、林、莫等人到山西五台山考察武科寺。就在他们为第一次发现一座唐代建筑而欣喜若狂的时候,北京的卢沟桥点燃了一座反抗的灯塔。梁思成和刘敦桢带领少数研究人员,仍坚持研究云南、四川等地的古建筑。他们调查了40多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的模型图,并在非常困难的印刷条件下出版了《建筑学会会刊》。从65438年到0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此时,他病弱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的疾病让他不得不经常穿着铁背心上班;社会经费来源的切断,迫使他几次去重庆政府筹集微薄的津贴;物质条件的匮乏,使得仅靠大量线条画来弥补照片的不足成为可能。在、莫、卢生等人的帮助下,一部由中国人书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战时期的西南某个小村庄完成了。在本书中,梁思成以大量实物和文献为基础,详细描述了各个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并首次根据中国的历史发展对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讨论和分析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研究的水平,达到了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度。1946到10,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讲课。他带着同时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的手稿和图片,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赢得了国外学术界的高度赞赏和好评。这些成绩离不开集体的努力。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对2000多处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拍照、分析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基于这些丰富的材料,梁思成进行了分析比较,与同事们一起,终于拂去尘埃,重现世界文化之林。

[编辑此段]教育

梁思成一生不仅研究中国古建筑,而且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从65438年到0928年,他一回到中国,就成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认为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筹办建筑系。从那以后,他把余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背负着非常繁重的行政工作,也坚持亲自授课。他非常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不仅讲授中外建筑史,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并作为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以及建筑师应该如何工作。他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观察所看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的一切,激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感情。

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上的严谨学风也贯穿于他的教育工作中。他逐句修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不仅亲自动手,还要求师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并把这些建筑的形象勾画出来,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既培养学生高超的技艺,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所谓的马虎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项目负责,必须有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纸都要画清楚,大小要准确,甚至书写尺寸也要按照不同年级的规定。文字和图纸要分布均匀,干净,一目了然。

梁思成学风严谨,学术上平等待人。当他听到学术领域的老师和助教的不同意见,包括反对他观点的人,他总是乐于和大家讨论,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为了培养人才,梁思成在学术上无私奉献,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后辈。无论他过去积累了什么信息,或者最近获得了什么信息,他从来不保守秘密,并且尽最大努力为大家保守秘密。梁思成去世后,将自己丰富的藏书和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建筑系,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此段]家庭生活

1928 3月21日,梁思成和林在中国驻总领事馆结婚,梁思成的姐夫是总领事。后根据父亲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18年8月返回北京。1929年8月,林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热冰,以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的“冰饮室”。

婚后,夫妻俩投身于建筑。他们对山西古建筑的调查和测量,不仅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许多埋藏在山西旷野的国宝级古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学者金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金1914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回国后主要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从小就沐浴在欧陆风情和美丽的雨里,生活相当西化。他身高一米八,很有绅士风度。金晚年回忆说,他还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的。林家住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时,金就住在林家隔壁。梁先生夫妇的客厅有一个小门,穿过“老金的小院子”到他家,他经常从这个门进去参加梁先生夫妇的聚会。星期六下午,当老金和他的老朋友在家里聚会时,梁夫妇穿过他的小院子去参加老金的聚会。

据说金的生活很讲究。他的厨师做好面包,每天早上送到林家。当他有空的时候,他会和梁的家人一起喝茶聊天。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恋爱,两个人对彼此都有了好感。大约是1932年夏天,梁思成在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告诉他,他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天晚上,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对林说:你自由了。如果你选择了老金,祝你永远幸福。梁思成后来告诉他的第二任妻子,他和林都哭了。后来,林把梁思成说的话告诉了金。金说,程思能这样说,说明他是真的爱你,不希望你受一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不干了。

自此,他们三人再无芥蒂。金仍然住在他们隔壁,彼此更加信任。甚至在梁思成和林吵架的时候,他们还寻求理性和冷静的金进行仲裁。金直到八十多岁才结婚。

林去世后,梁思成曾对说,作为丈夫,她真的有点累了。梁思成说起这个话题,是因为问他关于金终身不娶林的故事。据说,梁思成笑着说,“林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梁思成这样评价林后,幽默地说:“做她的丈夫真不容易。中国有句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但对我来说,老婆是我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在一起有时候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了,一定要和她一样机智,不然跟不上她。"

费正清在《梁思成与林》一文中回忆说:“我常常在天黑时骑自行车或人力车去梁家。红漆的双扇门被锁上了,仆人打开了院子入口的门,所以我穿过内花园去找银辉。在客厅舒适的角落里坐下来,泡两杯热茶。我们迫不及待地说出为彼此保留的故事和想法。我们有时会分析和比较中美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之后我们会转向我们在文学、艺术和冒险方面的许多兴趣,谈论对方不知道的朋友。”

《林传》的作者说,梁思成学建筑是因为林喜欢建筑。建筑是他们之间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交流的基础。

关《回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中回忆道:“在梁先生素雅的书房里,常常可以听到他们对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有时会面红耳赤,但都有充分深刻的论据。我听了,学到了很多。判断敦煌一个山洞或者云冈一个山洞的一个雕塑的记忆,判断一首诗是谁写的,也是很常见的。找到正确的结论,大家都笑了。这些都让我觉得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趣味。”

[编辑此段]建筑理论

梁思成一生中,虽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中,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他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中国的新建筑。

梁思成早在青年时代就去过欧美很多国家,参观过各国古今城市和建筑。他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建筑也有自己的传统风格。20世纪,物质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个时代中国的新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会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问题在他心里已经很久了。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总结了近百年来外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中国建筑的状况。他提出,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照搬洋式建筑,也反对完全仿古的做法,这绝不是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他渴望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可以使用新的技术和材料,而且还具有民族传统。20世纪40年代中期,二战即将结束,各国都在为战后的和平建设做准备,讨论新城市的理想规划,探索各种形式的新住宅。梁思成也向往胜利后的祖国建设。他在四川农村阅读国外新出版的书刊,研究城市规划和住宅建筑的新理论。他写了一本书,讨论中国新时期的建筑思想;然而在旧中国,他的向往和主张无法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盼望已久的新建设终于在中国开始了。人民政府给予梁思成极大信任,任命他为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他开始夜以继日地为新中国首都的建设而工作。他到处写信,邀请国内建筑专家到北京成立国家建筑设计机构,承担建设新中国的任务。他参与了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制定,提出不能只着眼于单项工程的建设,要着手制定一个省,特别是每个城市的总体规划。1950年初,与城市规划委员会陈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根据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性质,他们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应设在老北京的西郊。他们从新的行政区、交通联系、长远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证了把这个新的行政区放在老城区内会带来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们认为,北京老城区是一座规划完善、保存完好的古城,文物古迹众多。他们主张在重建中保护这座世界上罕见的历史名城,保持其传统风格。1950年,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老师设计了中国人民的国徽。1951年,他还组织教师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担任纪念碑设计委员会组长,在他的主持下确定了纪念碑的风格。梁思成就是这样,他以技术专家的身份,以极大的热情和极大的责任感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他自己说,“几乎每一天,他都在兴奋的状态下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在繁忙的工作中,梁思成从未忘记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理想,也从未停止对建筑创作理论的探索。他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关于新中国的文化。他认为新中国建筑和新中国文化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撰写文章和报告,先后出版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等。,热情地介绍了中国的建筑传统,探讨了建筑创作的思路。他非常重视新建筑的实践。梁思成不认为北京故宫和美术馆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有大屋顶和古建筑装饰的民族形式。他发现,在一些地区,在一些农村,采用了中国建筑的横宽比,用普通的砖砌出一点中国风的装饰。他很高兴地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广泛的方式来创建国家的形式。可以说,在建筑创作这样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上,梁思成已经思考和探索了几十年。

1963年,为促进中日友好,他专门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馆”。在本次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日本僧人前往日本传播日本文化的史实,在奈良修建了赵体寺,并特别采用了中国唐代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座精美的纪念建筑于1973年竣工,并于1984年获得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65438年至0962年,梁思成在助手的帮助下,开始研究宋代的“建筑法式”。《营造法式》是中国宋代朝廷颁布的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书籍,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今天的人很难理解,因为宋代的建筑很少,名字也和后世的不一样。梁思成年轻时对研究这本书很感兴趣。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就立志要对艰深的论述和名称进行注释,用现代科学的制图方法绘制宋代的建筑图案,这对我国传统建筑技法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项研究从未完成,因为它的巨大困难。1965,梁思成终于完成了清盘工作。此时,他虽已年过六旬,身染疾病,但仍表示出信心:“我将为社会主义工作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迫使这位学者停止了所有的工作。

梁思成著有5种书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超过* * * 1.5万字。现已编入《梁思成文集》(1-4)并全部出版。他和他的科研组因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与文物保护”领域的突出成就,于1987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在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影像中国建筑史》。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的大师”。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梁思成(1)。佛教寺庙和宫殿在唐代被称为。建筑学会学报,第3卷,第1期,1932.3。

梁思成全集2梁思成。蓟县都乐寺山门考。建筑学会学报,第3卷,第2期,1932.6。

3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的三大殿。建筑学会学报,第3卷,第2期,1932.6。

4梁思成。正定古建筑概述。建筑学会学报,四卷,1933.4。

5梁思成。云冈石窟中的北魏建筑。建筑学会学报,四卷,193+02。

6梁思成。大通古建筑考察报告(与刘敦桢合著)。建筑学会学报,四卷,1933+02。

7梁思成。赵县大石桥。《营造学社》第一期,第五卷,1934.3。

梁思成。故宫景山万寿亭修复方案(与刘敦桢合写)。建筑学会学报,四卷,1934。

9梁思成。汉代建筑风格与装饰(与刘敦桢、鲍丁合编)。建筑学会,四册,1934。

梁思成,10。清式建筑的规则(单独的一本书)。38660.66668686661

梁思成,11。杭州六和塔修复规划。建筑学会学报,第5卷,第3期,1935.3。

梁思成(12)。故宫文远馆实测图(与刘敦桢合写)。《建筑学会会刊》共四册,1935。

梁思成(13)。故宫文远馆地面修复平面图(与蔡方银、刘敦桢合著)。建筑学会学报,四卷,1935。

梁思成(14)。曲阜孔庙建设与改造规划。建筑学会杂志,第6卷,第1期,1935.9。

15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的叙述。建筑学会学报,第6卷,第2期,1935+02。

16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介及(1)台座,(1)栏杆,(3)店面,(4)斗棋(汉宋),(5)斗拱(元明清)。建筑学会特刊。58660.86866868666

梁思成,17。中国建筑史(单行本)。38660.88868688686

梁思成,18。中国建筑与艺术(英文版)。为美国百科全书写的。195438+06.

梁思成,19。城市规划纲要(单行本)序言。38660.68868688666

20梁思成。《北京——无与伦比的城市规划杰作》。文物第二册第五期152+0。

21梁思成。建筑在中国,建筑师在中国。文物,1953。(10).

22梁思成。中国建筑特色。建筑学报,1954。(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莫总合写)。建筑学报。1954。(2).

24梁思成。东亚的城市建设与转型。在国际建筑协会大会上的报告,1958。

梁思成。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建筑学报,1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