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二的历史(河姆渡人的房子和半坡人的房子)

河姆渡

六七千年前,河姆渡地区还是一片沼泽。河姆渡人建造房屋时,先铺设1米长的木桩,木桩上竖立纵横交错的龙骨(地梁),然后在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的地板,在地板上竖立柱、梁、屋顶。地板起到防潮防虫防蛇的作用。它可以用来喂养牲畜。这层楼是客厅。从柱子的高度来看,人是不能直立进出的,但是比起筑巢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房子的大小和内部结构取决于居民的数量。从民居建筑来看,河姆渡人掌握了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的技术。梁柱已经用榫头和榫眼连接起来,地板用企口板紧密组装。不同的榫头和榫眼基本满足受力要求,与后期木结构大致相同。木质构件上刻有双圈、直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由于工具的限制,加工比较粗糙。销钉的使用和企口板的发明,揭示了我们的祖先在7000年前就更加熟练地掌握了建筑施工技术,体现了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毅力,为中国古典木结构技术对世界建筑史的独特贡献奠定了基础。现场还出土了6支木桨,1桨外形基本完整,轮廓清晰。它们分为两部分:桨柄和桨。它们由原木制成,形状像长柄树叶,手柄上刻有线条和图案。它们轻便实用,大致类似于现代游轮的船桨。它们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桨。桨和一只陶船证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用船和筏收集人、货物和漂浮的水。第三、第四文化层出土了刀、刀、锤、铲、矛、碗、管、棒、柄、纺车、蝴蝶形器皿等200多件木制品,其中许多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很少见或不为人知。大部分用于生产。木锤是锤打工具,木具是狩猎和刺杀武器,木碗是日常用品,木柄是石器发挥更大作用的配件。小棍既是农业针刺和播种工具,也是采集野生植物时挖根刨茎的采集工具。大多数木制品都是通过切割、削、刨、挖、磨、涂和火硬化制成的。表面已经打磨上漆,出土时很有光泽。出土的20多个木桶是由整根木头制成的,看起来像竹筒。内外壁打磨光滑,内壁还凿了一条浅浅的凹槽,里面塞着圆木,有的裹着藤棍,可能是用作打击乐器。第二文化层木质方井的发现,证明河姆渡人掌握了凿井技术。出土了许多保存完好的木器,为研究世界木器工具提供了实物资料。

半山腰

半坡型的聚落范围一般是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窄的不规则圆形。房屋和大部分窑洞、畜圈、儿童瓮棺集中在聚落中心,面积约3万平方米。居住区分为两部分,可能属于宗族中的两个集团,也可能属于同一个经济体。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的住所,也是氏族成员的聚会场所,周围都是小房间。两块之间的边界是一条深1.5m,宽2m的小沟。居民区外有一条深5 ~ 6米、宽6 ~ 8米的大型防御沟。沟外,北面是宗族墓地,东面是烧陶器的窑址。半坡式房屋46间,除少数为方形、长方形外,大部分为圆形,每间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地上建造。它的基本特征是:门洞与房间之间有一个方形门槛,两边有小墙,房屋中央有一个1 ~ 6柱的厨房坑,居住面和墙壁用草泥。有15方形和长方形房屋,面积小的12 ~ 20平方米,中等的30 ~ 40平方米,最大修复面积约160平方米。直径4-6米的圆形房屋31间。圆房的墙大多是用密密麻麻的小木柱加上树篱和泥土砌成的,也有一部分是用火烤的(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凹坑夹杂物分布在房屋之间。两个畜圈都是长条的。六座陶窑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两者都很小,窑室直径约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