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越之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与岭南合并,东莞隶属南海县番禺郡。
东汉舜帝在番禺建增城县,
东莞当时隶属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蠡县,原名保安,属东莞郡。
[1]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东莞,县城设在雍(今莞城街)。
相传东莞因位于广州东部(今东南),盛产水生植物(万草)而得名。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在象山县(今中山市)设立东莞象山镇。
明朝万历元年(1573),东莞千户守,五十六里设新安县(今深圳宝安区),东莞面积相应缩小。
明制清沿。
清代,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民国时期,先后调任广东省,包括粤海路、岳重行政区、第一行政区、第四行政区。
[1]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莞县归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2属于广东中部行政区域。
1956属于惠阳地区,1958 165438+10月,东莞县短暂调到广州。
1959 1月,惠阳地区撤销,东莞县划归佛山地区。
1963年6月,恢复惠阳地区,东关县划归惠阳地区。
[1]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东莞县被列为珠三角经济开发区。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区管辖。
[1]
1988 1升格为地级市。
中山古称“香山”,遍地仙花,故称香山。
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山还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小岛,而此时已有古越人在此捕鱼和生活。
将近十个
近年来,中山市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古代人民生活遗址,包括南朗镇龙穴彩陶遗址、石齐区白水井遗址、大涌镇路泉遗址等。,还出土了一批彩陶、磨制石器、沙陶等文物。
其中,南朗镇龙穴遗址仍为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丘遗址,后期遗存中还发现有青铜器和铸铜石模型。
[2]
214年前,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百越后,中山属南海县番禺郡管辖。
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中山是南越国的领土。
111年前,汉武帝灭亡南越,中山回归汉朝中央管辖。
秦汉时期,除了原本居住在这里的南越人外,还有少部分中原人开始移居到这里。
三国时期,中山属于吴国的领土。
西晋末年,金朝皇室之间爆发了一场宫廷权力斗争,史称“八王之乱”。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迁居岭南,其中一部分人来到象山岛。
东晋咸和六年(331),南海郡划归东莞郡,中山改为东莞郡。
南北朝刘崧永初元年(420),东关县改为东关县,中山归东关县管辖。
隋朝十年(590),中山属保安县管辖。
唐至德二年(757年),保安县改名东莞县,中山归东莞县管辖。
由于中山盛产海盐,政府开始在珠海市山场村设立军营镇,命名为香山镇。
北宋元丰五年(1082),香山寨建立,仍属东关县。
南宋二十二年(1152),因香山寨开发,升格为香山县,中山仅有县级行政区划。此时象山县隶属于广州府。
南宋末年,在元军的追击下,宋端宗逃往香山躲避。南宋灭亡后,大量南宋皇室后裔和官员居住在香山。
明代象山北部开始沉积成陆,之后与大陆相连。
到了清代,珠江三角洲开始逐步修筑防洪防潮的河堤,象山县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农业产量也越来越大。
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农业的发展,象山由原来的下等县变为与南海、番禺、东莞并列的大县。
[2]
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
1925(14)4月15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县。
1949后,先后归属珠江、粤中、佛山。
1953、12年3月,内务部批准设立石齐市,以钟山县石齐镇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齐,原石齐行政区域全部划归钟山县。
1983 12.22经国务院批准,钟山县由县改为市(县级),由佛山市管理。
1988 65438+10月7日,升格为地级市。
1951年1月钟山县设1区级镇(石齐镇)和11区。
1953年3月,设立17个区和3个区级镇。
同年6月,钟山县划归珠海县后,全县共有15个区,3个区级镇。
1955年8月,全县各区均以区(镇)所在地命名。
2月1957,区改乡,15区改34乡。
8月1958,主要乡镇成立人民公社。
同年5438年6月+10月,全县34个公社合并为7个大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该县管辖34个农业区。
1959 10,石齐公社改为石齐镇;65438年2月,被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确认为县级镇,仍称钟山县石齐镇,由钟山县和佛山区双重管辖。
1961年8月,恢复区成立,张家边区辖卞兰、南浔、翠亨等7个公社。
1963年初,撤销区建制。
1976 65438+2月,全县设3个区级镇,25个公社。
6月1983,11,撤销公社,改称区公所,下辖乡(镇)。
1984年2月,撤销石齐镇,成立中山市石齐中区、石齐烟墩区、石齐綦江区、石齐联丰区、石齐西区,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这五个区被称为城区。
1986年7月,从南浔区划出4个村,建立翠亨村镇;65438年2月,改辖区为镇制,城区扩大。郊区、环城、张家边划入市区。
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渔猎时代,中华民族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早制造船艇的民族。生活在中国南部沿海的祖先通过船只从南海寻找生存材料。
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南海沿岸的越人就开始与中原地区交流。
此后,中国渔民常年在南海航行和捕鱼,最早发现了南海的岛屿,并详细记录在一部名为《更录书》(或《水道书》)的专门手稿中,作为航海指南代代相传。
先秦时期,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属于中原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全国分为42郡,其中岭南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大象郡。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三郡所辖区域大部分靠近南海北部和西部海域,即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海域。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吕伯德、造船将军杨府平定南越,在其地设博尔县、朱雅县、南海县、苍梧县、玉林县、合浦县、交地县、九镇县、日南县九郡。
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富博将军马援前往长沙,也就是现在的西沙群岛。
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派遣康泰和朱茵到阜南(今柬埔寨)等国。康大使和朱大使参观了的一些岛屿,并仔细观察了“珊瑚岛”。《傅南传》是世界上最早科学描述珊瑚岛成因的文献。
西晋时期,裴渊在广州南海记录了全日和半日潮。
东晋时,南海县令宝亮经常巡视南海和南海诸岛。
南朝刘宋谢灵运在《武帝纪》中记载,大约在公元465、438+00年和公元465、438+065、438+0年,宋武帝武帝与鲁迅打了一场仗,主战场是他所管辖的南海诸岛。
据记载,公元607年至610年,皇帝派常俊和王到红土国(今马来半岛泰国东南),航程经过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西侧的“尸佼山”。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周振(今海南省三亚市)的疆域是“西南入海三千里”,其中显然包括西沙群岛。
《韩昌黎集》(卷21)记载了唐穆宗岭南节会所辖的四个地区。上面写着,“官邸所在的州远在三千里之外,隔着山海...多洲岛屿。”这表明,在唐代,南海诸岛不仅成为周振行政区划的一部分,而且南海诸岛由岭南节度使管理。
宋朝继承了隋唐的行政体制。
北宋曾公亮的军事制度和国防大事将九如螺洲(今西沙群岛)命名为宋代沿海地区。
南宋《宋史编年史》记载,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宋端宗在西沙群岛(七洲洋)驻军。
元朝延续了宋朝的制度,中国继续管理南海诸岛。
至元十六年(1279),太史馆院士郭守敬奉元世祖之命,赴南海考察,史称“四海考”。
其行程“南过朱雅”,最后“测得南海北极离地15度”,是元朝在南海行使管辖权的体现。
元朝至正四年(1311)至燕右七年(1320),朱思本绘制、罗洪宪补充的《广舆图》绘有千里长沙(西沙群岛)和千里石塘(南沙群岛),表明元朝仍将南海诸岛纳入版图。
明朝时期,南海的行政区划越来越稳定。中国* * *不仅完全将其纳入版图,还进一步确认其属于琼州府管辖。
明朝宣德五年(1430)编制的郑和航海图,标注了明朝版图内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明代唐周《郑德琼台志》“疆域”篇中记载“琼州府有千里长沙,千里石塘”。
据王佐(1465 ~ 1505)记载,万州辖长沙、石塘,说明南海诸岛中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均属万州管辖。
可见,在15世纪,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已经是海南岛的一部分。
到了清代,无论是官方书籍还是地方志,都记载了南海的所有岛屿,无一例外,都划归琼州府万州管辖。
比如金光祖的《两广通志》、蒋廷锡的《古今图书集》、胡端书的《万州志》、益铭的《琼州府志》,这些极具权威性的史书,都为我们了解当时南海诸岛的行政区划提供了充分、可靠、有价值的资料。
同时,1724出版的世界通用地图,1755出版的世界通用地图,1767出版的世界通用地图,万年大清统一世界全图,万年大清统一世界全图。
清代官图《清代州县厅总图》明确将“祁州洋”列为中国的府邸,并绘有红色长方形图例作为府邸的一级行政单位,是截至2013所见的清代“南澳祁”、“李倩长沙”、“万里石堂”、“祁州洋”的标志。
到了清末,这种情节更加清晰。
辛亥革命后,广东省* * *宣布西南中沙群岛划归雅县(今三亚市)管辖。
中国和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了西沙和南沙太平岛。
日本投降后,国家* * *派海军“永兴”号和“钟健”号于6月24日接管西沙群岛,1946,165438,立碑收复西沙群岛。65438+2月65438+2月,派太平、中野两舰接管南沙群岛,并在太平岛设立南沙群岛管理处,驻军。南海诸岛暂时归海军指挥。
1947年5月期间,中华民国国防部召开西南沙群岛建设实施会议,会上决定由海南特别行政区管辖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海南岛5月解放1950。
在行政区划上,南海诸岛仍属广东省,行政关系隶属于广东省海南行政区。
广东省渔业厅和海南行政区先后组织专业人员赴西沙群岛等海域调查水产资源。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陆续在西沙群岛永兴岛上建房,并设立小门市部供应生活用品。
1955165438+10月,海南波导肥料公司在海口成立。3月,1956,250名新中国开发西沙的先行者前往西沙开采鸟粪资源。
1958年65438+10月,西沙水产收购站在海南行政区成立。同年,海南区西沙渔业生产指挥部在永兴岛成立。
1959年3月24日,经中国中央和广东省批准,“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公室”成立,设在西沙永兴岛,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县级办公室,受海南行政公署领导;3月4日1969,更名为“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非一级政权);1974年,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撤销,这一地区的行政管辖实际上由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履行。
1979年恢复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非一级政权);10月22日,1981,10,“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非一级政权)重新成立,是广东省人民派出的县级办事处。
1988海南省成立后,于19年9月更名为“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
2007年6月5438+065438+10月19,西南中沙办事处更名为三沙市(县级市)。县级三沙市的设立因越南动乱被迫中止,但名称依然存在。
65438+2008年2月30日2008年6月30日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布《关于西南中沙办事处行政体制调整方案的通知》。西南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按市县直管体制进行机构改革,设置18行政职能,包括组织部、宣传部、群众工业部、社会发展局、财税局、海洋渔业局、国土、环保和建设规划局、旅游局、公安局。
2065438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布公告,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撤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 * *挂牌,申报全国最年轻的地级市。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也是秦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
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和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依稀可见。
这里是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和“边关锁钥”之称。
[5]
嘉峪关市是随着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以嘉峪关命名,它是明长城的西端。
肃南镜铁山铁矿原属酒泉县,发现于1955。
1958年,酒泉钢铁公司成立,以原城镇为主,划出酒泉县、肃南县所辖部分地区,成立甘肃省嘉峪关市筹备委员会。
成立于1965,197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儋州古称“博尔”。
秦如外郡,亦是离耳之国。
一个男孩。
汉朝元丰元年,在海洲设博尔县。
陵县二号到来来九龙。
在第一个五年,省被合并到朱雅县。
元初第三年,朱坠崖被拦。
永平十八年,附渤耳,以依桐为太守。
三国吴赤武五年,波尔珠崖被夷平,珠崖郡设在徐闻。
齐国属于越国。
梁朝大同时,崖州位于废地,也就是现在的儋州。
陈超亚还是有光束系统的。
隋大业三年,崖州改朱雅郡,崖西南折,置临镇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县为州,“丹尔县”改为“儋州”。
唐朝甘源元年,又改为儋州。
五代时南汉儋州还在唐朝,唐朝废罗敷郡。
宋代的儋州。
熙宁六年降为昌化军。
端平二年,改为南宁军。
元朝的南宁军隶属琼州。
明朝儋州,洪武元年,是南宁军,仍属广西。
寻找废除军号,恢复儋州,三县仍属广东。
三年属琼州,十九年,报恩改崖州。
清初,傅穹掌管三州十县。
儋州、雅州、万州。
民国时,州设县。
又名丹县。
从1950年海南解放到1992年,丹县建制保持不变。
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丹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
儋州建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2008年7月,海南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决定,儋州市履行地级市职责。
儋州明确定位为西部中心城市。
2065438年2月1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儋州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65 438+05]41号):同意撤销县级儋州市,设立地级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