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线是什么来历?
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北纬38度附近的军事分界线。二战末期,盟军同意以朝鲜土地上的北纬38度线作为苏美对日军事行动的临时分界线,北面是苏联投降区,南面是美国投降区。日本投降后,成为韩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临时分界线,俗称“三八线”。
三八线以北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南是大韩民国。长248公里,宽约4公里。一度双方都戒备森严,互相广播广播。近几年局势有所缓和,基本没有冲突,双方的广播对抗也停止了。
三八线与朝鲜战争密切相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三八线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划分三八线本身意味着什么?三八线和朝鲜战争的内在本质联系在哪里?这些问题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其结果对于分析战后远东局势的走向至关重要,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这个曾经在某种程度上附属于中国的王国被日本统治。1910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使其成为被征服的省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同盟国领导人在讨论战后国际安排时,也谈到了朝鲜的命运。在1943 11年6月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蒋介石、丘吉尔签署的《开罗宣言》是这样说朝鲜问题的:“我三大国,念及朝鲜人民受奴役,决定使朝鲜在相当时期内自由独立。”在接下来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与斯大林讨论了朝鲜的未来。斯大林说他看到了《开罗宣言》,朝鲜应该获得独立。他还同意,在朝鲜能够实现完全独立之前,它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可能需要40年。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再次谈到了朝鲜问题。2月8日,罗斯福会见了斯大林。他们谈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后,罗斯福提议讨论领土托管问题,并向斯大林提出“朝鲜应由一名苏联代表、一名美国代表和一名中国代表管理”,“托管期越短越好”。大概是因为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曾拒绝了美国在1944年3月提出的战后托管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方案,罗斯福认为“没有必要邀请英国参与托管朝鲜”。斯大林同意托管计划,但他建议邀请英国参与托管。因此,战后中、美、苏、英对朝鲜临时托管的方案是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的。不过,会议文件并未具体谈及朝鲜托管问题,只是在提及将托管哪些领土时表示“这将是今后要达成的事情”。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后,于5月底派特使霍普金斯去见斯大林1945。斯大林说他没有改变接待朝鲜的四个国家的政策。
然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使远东的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突变。因此,在四大国就朝鲜托管问题达成具体协议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美苏分别投降和占领朝鲜半岛日军的问题。这时候就导致了三八线的划分。
北纬38度原本是一条自然地理线。这条在朝鲜境内长约300公里的隐形线,虽然把朝鲜半岛分成了面积大致相同的两部分,但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军事、政治和经济意义。人为的军事或政治利用这条线是由日本和沙俄首先提出的。1896年,日俄密谋瓜分朝鲜,日本暗中向俄国提议以三八线为分界线。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还做出决定,俄国只控制三八线以北,允许日本在三八线以南任何地方登陆。但这两次划分都因为双方利益冲突而没有实现。
真正从军事角度把三八线作为分界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调整在朝鲜的驻军部署时实现的。1945年2月,日本将部署在朝鲜半岛的日军一分为二,北方军由关东军指挥,南方军为大本营。后来,鉴于苏联有可能参加对日作战,日本大本营提出了将所有驻韩日军置于关东军指挥之下的方案,朝鲜总督兼任关东军总指挥。但在5月7日,当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带着这个计划去见裕仁天皇时,他被天皇拒绝了。这样,三八线实际上为苏联在中国东北和朝鲜与日本关东军作战提供了客观依据,而美国则是在大本营韩国和日本列岛直接指挥下与日军作战。
但是三八线其实是美苏用的,而且是突然的,偶然的。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之前,美苏并没有明确划分各自的作战区域。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军事首脑一致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后,在朝鲜全境划定美苏两国空军和海军的作战范围。其目的显然是为了避免战争中的误会,混淆各自的责任。至于地面作战还是占领区域,根本没有讨论。对美国来说,太平洋战争的核心是解决日本问题。所以,虽然当时的三军参谋长马歇尔在战争结束后的短时间内,要求杜鲁门授权麦克阿瑟派一个师登陆釜山,除了占领首尔和金青,但这只是在对日战争结束后的事。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总参谋长告诉马歇尔,苏联将在对日宣战后进攻朝鲜,并询问美军能否在朝鲜海岸实施军事行动以配合这次进攻。马歇尔明确回答说,在日本被摧毁、日本在韩国的军事力量被消灭之前,美国不准备对朝鲜实施两栖作战。据杜鲁门回忆,那是因为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的地面部队,都会在短时间内进入朝鲜。杜鲁门确信,在朝鲜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的问题从未在国际会议上讨论过。
苏联突然对日宣战,同时日本天皇决定无条件投降,使局势迅速发生变化。当苏联军队进攻满洲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时,最近的美国地面部队仍在600英里外的冲绳。因此,日本战争机构的突然崩溃造成了朝鲜半岛的真空。正是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美国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苏占领朝鲜和接受日本投降的具体分界线。
关于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的问题,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韩国外交协会成员金智珠提供了以下信息:8月1945日早上6点左右,美国窃听到日本大本营发来的电报,内容是日本帝国议会决定接受无条件投降宣言。不久后,他截获了一份驻朝鲜日军指挥官发给大本营的电报,电报中写道:“苏联军队正在大量进入朝鲜。如果美军进入这一地区,所有日军都可能向美军投降。”马歇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见作战部长赫尔和准将将军林肯,命令他们划定苏联入侵朝鲜时的边界线,并指示美军立即制定进军韩国的计划。据说准将将军林肯接到命令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偶然从《纽约时报》上获得了画三八线的灵感。因为,当《纽约时报》报道苏军进攻的时候,他出版了地图,地图只画了三八线以北的区域。于是,这位美国将军的意外发现,成为美国提出以三八线为界的依据。
施纳贝尔提供了另一种情况:日本的突然投降促使美国迅速起草了关于投降程序的“一号通令”,这一命令的第一款就涉及到投降地区的划分。8月10陆军部局工作到深夜,为的是尽快制定出一份文件。讨论的结果是,协约国在远东的几个地区都应该投降,而且这些地区的地理边界应该明确划定。政策小组的负责人博尼斯蒂尔上校只有30分钟来起草命令的第一段,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正在急切地等待结果。起初,博尼斯蒂尔曾设想按照朝鲜的行政区划划分投降的界限,但一时没有任何消息。后来他注意到北纬38度线几乎穿过了朝鲜中部,首尔及其附近的集中营都在38度线以南,于是决定以38度线作为投降区的分界线。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得知日本决定投降,苏军已对日宣战并涌入朝鲜半岛后,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于8月10日夜在五角大楼召开紧急会议。主要话题是朝鲜投降问题。出席会议的有助理国务卿邓恩和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罗伊和海军部高级官员巴德等五人。会上,邓恩建议美国军队应该尽可能向北推进投降。但是马歇尔的一个年轻参谋,迪恩?rusk上校指出,军队中缺乏可立即使用的部队,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使得美军很难在苏联军队进入朝鲜北部之前到达那里。这时,麦克罗伊邀请了罗斯克和另一名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尔走到第三休息室,让他们画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不“被苏联拒绝”的线。因此,三八线是由两位美国上校在一次会议上仓促提出的。
从数据来源来看,第三种说法比较靠谱。但是,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对我们分析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影响。总之,这个关于三八线划界的建议很快得到了美国军方和国务院的同意,并于14年8月得到了杜鲁门的批准。第二天,杜鲁门给斯大林发了一份秘密电报,通知盟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杜鲁门已经批准了。麦克阿瑟关于日军投降细节的“一号通令”,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确定美苏在朝鲜半岛的投降区域。8月16日,斯大林回复称“基本不反对命令内容”,对朝鲜分界线问题没有提出任何异议。9月2日,麦克阿瑟在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书签字仪式结束后发布了《一号通令》,其内容根据斯大林的提议稍作修改。命令中提到:“日军高级指挥官,以及驻扎在北纬38度线以北的韩国、满洲、库页岛、千岛群岛的陆海空军及辅助部队,应向苏联远东军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国政府的大本营和驻扎在日本及其周边岛屿的日军高级指挥官,以及驻扎在北纬38度线以南的韩国和琉球群岛的陆、海、空军和辅助部队,应向美军太平洋军最高司令官投降。”
这样,三八线就被明确定义为美苏在朝鲜投降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等到投降命令到达战场时,分兵的苏军已经越过三八线,正沿着公路向首尔进发。但他们一接到关于分界线的命令,就迅速撤至三八线以北。9月8日,抵达朝鲜的美军第7步兵师在仁川登陆。这是美国和苏联在朝鲜半岛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真正的合作。
这一条约300公里长的边界线斜穿朝鲜半岛,截断了75条溪流和12条河流,以不同角度穿越崇山峻岭,途经1条小路、104条乡村土路、15条公路间高速公路、8条高等级公路和6条南北铁路线。显然,对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来说,而且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三八线是一条极不合理的分界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条仓促划定的分界线没有政治考虑。
虽然美苏两军在朝鲜半岛驻扎时一致声明,但三八线只是两军在朝鲜驻扎时划定的界线,并无政治意义。但事实上,尤其是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三八线对所谓投降的军事意义只是表面的、暂时的,美苏对三八线的确认已经包含了深远的政治意义。
很多研究者认为三八线的划定只有军事意义。例如,金认为“朝鲜半岛由北纬38度线一分为二的决定性因素”是“防止苏联军队南下”。他还引用驻韩美军司令约翰?Hodge 1947 10 10月27日和117 10月说三八线对朝鲜半岛的分割是由驻朝日军的准备和部署造成的。美国陆军部部长沃尔特也在6月1949,16说:日军的两部分之间划了分界线。前苏联学者斯拉文斯基也断言“接受日本投降是将朝鲜一分为二的唯一目的”。后来在冷战中,三八线“成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俄罗斯朝鲜问题专家托尔库诺夫和乌菲姆采夫仍然相信刚刚出版的一本专著,认为划分三八线“是一项非常临时的措施,其目的是彻底击败盘踞在那里的日军,并接受他们的投降”。这说明美苏划定三八线只是在军事意义上考虑,显然不能令人信服。美国提出以三八线划界时,首先考虑的是防止苏军南下的军事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是最终的或决定性的考虑。不孤立、不肤浅地看问题,就要指出军事意义背后隐藏的政治意义。
第一,我们前面说过,美苏等盟国对朝鲜问题的考量,本身就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只是因为我没有想到日本会马上宣布无条件投降,所以才在形势突变下仓促提高了投降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
第二,美国提出朝鲜分界线有政治考量。早在1944年3月,美国就开始考虑军事占领朝鲜的问题。虽然朝鲜问题不是罗斯福战后远东政策的核心,但他必须防止苏联在战后对朝鲜发挥主导作用。罗斯福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实现这一目标。他告诉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说,在中国、美国和一两个其他国家的参与下,朝鲜可以被置于国际托管之下。他也向英国提出了这个建议。国务院的计划更进一步,它要求美国在战后统治朝鲜,这意味着美国应该在武力解决朝鲜问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指出,美国参与朝鲜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将大大加强其在朝鲜内部事务中的主要作用和对临时政府的国际监督。报告预测,美国可能长期军事占领朝鲜,并可能与苏联联合占领,苏联将占领相当一部分国土。5月,另一份国务院文件警告说,如果苏联单独占领朝鲜,美国认为这将危及太平洋地区的未来安全。这份文件和其他文件提出,任何占领都必须通过一个有各方参与的中央政府来进行,而不是由几个地区政府来划分。可见,美国在考虑军事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其政治后果。
第三,美国提出以三八线划界的计划,并不像金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一个美国军官的偶然发现造成的”。虽然三八线的提出是偶然和突然的,也确实是针对投降问题先行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事实上,美国陆军上校划定分界线,前提是要符合国务院的“政治考量”。三八线的划界恰好包括了朝鲜旧都首尔,以及美军投降的南部地区的两个重要港口仁川和釜山,这绝非偶然。提出三八线计划的鲁斯克上校后来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在1950年7月的一份备忘录中承认:“如果这条线被苏联拒绝,美军按实力是不可能到达这些地区的。但我们认为将朝鲜首都纳入美军管辖范围非常重要,因此提出了这条线。”显然,首都首尔的考虑与国务院“任何占领都必须通过一个各方参与的中央政府来进行”的计划直接相关。显然,如果这两个考虑都能实现,那么朝鲜临时中央政府驻地未来将在美军管辖范围内。这难道没有典型的政治意义吗?我们将看到苏联如何在这个问题上与美国勾心斗角。
第四,苏联接受以三八线为界的方案,并非没有政治考虑。的确,按照鲁斯克的估计,按照当时的军事形势,苏联完全可以拒绝三八线,提出37线甚至更靠南的一条线作为军事投降的分界线,而美国也不得不从现实出发接受这一修正。但斯大林没有这样做,而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三八线的提议。这不仅让罗斯克和美国陆军部感到惊讶,也让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感到困惑。的确,到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空前增强,以至于斯大林可以骄傲地宣称:“这场战争今非昔比。现在部队到哪里就占领哪里的土地,他们的社会制度就在那里实行。”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接受三八线呢?事实上,作为政治家,斯大林有更深远的考虑。当他接受三八线的提议时,有过一次交流。需要注意的是,斯大林在16年8月给杜鲁门回电话表示同意美国投降计划时,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修改意见:(1)把属于日本的整个千岛群岛交给苏军;(2)把属于日本的北海道北部交给苏联军队。斯大林还特别强调了第二点。他想:“如果俄罗斯军队不占领日本的任何一部分,俄罗斯舆论就会一片哗然。”斯大林最后以强硬的口吻对杜鲁门说:“我迫切希望上述温和的意见不会遭到反对。”很明显,斯大林是想用苏联占领日本的一部分来换取美国占领朝鲜半岛的一部分。可惜斯大林忘了,美国可以放弃朝鲜,但对日本志在必得,绝不允许苏联介入。在18年8月给斯大林的绝密电报中,杜鲁门同意斯大林的第一种意见,即千岛群岛纳入苏联投降区,但他巧妙地拒绝了斯大林的第二种意见。杜鲁门说,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下的盟军“包括苏联”。斯大林一方面在8月22日的电报中对美国拒绝苏联的要求表示遗憾,但另一方面又在8月20日向苏军下达命令,要求苏联陆海军全面进驻日本北海道,理由是北海道位于北纬38度以北。就在史达林下令时,苏联驻日代表库兹马?中将·德雷维扬科拜访了麦克阿瑟,并声称无论美国同意与否,苏联军队都将驻扎在北海道。麦克阿瑟当场以强硬的语气反驳:没有我的允许,哪怕一兵一卒在北海道登陆,苏联驻日代表团的所有成员,包括你在内,都会被立即逮捕。这样,苏联进军北海道的计划终于受挫。但是苏联之前已经同意通过三八线来划分朝鲜半岛,并且在桥下的水。因此,斯大林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把问题留给以后的机会去解决。所以苏联接受三八线也是有政治目的的,只是没有完全实现。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美苏双方来说,三八线的划定从一开始就有深远的政治考虑,虽然表面上是从军事角度提出问题的;三八线的划分已经播下了朝鲜民族长期分裂的种子,而这种苦涩的物种必然会因为二战后期美苏对抗的趋势而萌芽。三八线的划定奠定了美苏在远东和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三八线成为美苏势力在朝鲜半岛对峙的既定边界。
如果这些结论成立,那么可以推断,朝鲜战争最深刻的根源——远东地区美苏势力的对抗,就表现在三八线的划定上。历史证明,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和朝鲜民族的分裂是围绕这条平行线发展的。作为一条主线,涉及三八线的军事行动也贯穿了朝鲜冲突和朝鲜战争的全过程:南北朝鲜的军事冲突是沿着三八线开始的;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的进攻使美国全面卷入战争。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迫使中国出兵朝鲜。中国军队因为不接受停火协议而越过三八线,被联合国指责为“侵略者”。麦克阿瑟也因为再次主张越过三八线等战争,被杜鲁门总统解职。停战谈判始于沿三八线的停火;最后,战争的结局还是大致以三八线为南北分界线。周而复始,终点就是起点,是三八线周围朝鲜战争的开始和结束。
当然,从逻辑上来说,三八线的出现只是为未来南北冲突甚至爆发战争提供了一种可能。如果没有美苏在远东的对抗,如果朝鲜民族内部冲突不激化,如果世界不出现冷战局面,那么这种可能性就很难变成现实。不幸的是,历史正朝着与这些假设相反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