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殖民地国家为什么不直接把殖民地变成国家领土?
统治是有代价的。
以英属印度为例。印度独立时,英国从印度收回了10万公务员,甚至比当时英国的公务员还多。这些是纯粹的英国人,在英国出生并受教育,但只是被派到海外领地。
都是“太君”,不能像两个鬼子和伪军那样随意抛弃。为了给这些人找到一个位置,英国在二战后不得不建立国有企业,并尽力创造就业机会来填满这些人...
要统治,少不了“吃皇粮”。10万公务员不过是印度殖民地。如果要将殖民地本地化,需要的公务员数量至少要增加几倍甚至更多。
英国的总人口是多少?
退一步说,就算大陆能提供那么多公务员,而且都很负责任,也能像大陆一样治理殖民地。
殖民地原住民有政治权利吗(选举权、被选举权、成为公务员的权利)?白人和土著混血儿有政治权利吗?那些在殖民地出生并接受教育的第二代白人呢?
如果我们不给原住民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就没有希望。当外国势力挑衅他们时,他们会很容易造反,试图推翻殖民统治。这方面可以看到英德在非洲的斗争。
要赋予土著权利,就必须面对接受现代教育后民族觉醒的问题。不知道多少代的原住民或者他们的后代,迟早会记得他们自古以来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会要求外人滚出去。
例如,南非...
不管有没有曼德拉,最后的结果都是注定的。无非就是出血不出血。
然后退一步,像美国一样,干净利落地把原住民杀了,这样一张白纸就可以画出来了。是不是没问题,能不能算地方法规?
可惜还是不行。
人多,形形色色,小山出现。这是必然的。
最有可能出现殖民地的一个山头叫“地方派”。
山高皇帝远,关起门来也能当王...野心家总会出来的。
如果仔细看看“波士顿倾茶事件”,为什么是“倒”茶而不是“抢”茶?
因为是一群走私犯干的。为了让殖民地人民继续吃上他们昂贵的茶叶,就必须毁掉茶叶来维持高价。
美国独立战争实际上是北美的殖民地人民被一小撮走私分子和野心家所困,勾结法国抗击英国的叛乱。
———总的来说—
把殖民地改造成本土的成功案例很少。民族问题,空间阻隔,都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在足够长的时间后与大陆分离。
帝国的余晖里日不落,英联邦里也有一些国家,不属于英国但承认女王统治的“皇家自治领”,但很明显,这些不过是喊女王万岁,借一点香,抱团取暖,捞点好处。要求他们为祖国做出无偿牺牲是不可能的。
主要是东道国不要殖民地的垃圾人,只要殖民地的资源。
不恰当的比喻是,就像劳务派遣一样,你想榨取价值,却不想带着福利进入体制内。
二等公民的地位是不能给殖民地的,所以不能算国家。另外,土地被占,国家成本也增加,比如国防。
并非所有的殖民国家都有相同的殖民模式。
最早殖民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他们殖民的主要目的有三点:一是财富掠夺,二是传教,三是报酬。因此,他们最初开辟的殖民地要么直接封给英雄们作为领地(比如哥伦布家族曾经封给西印度群岛,一代人世袭),要么就地建立教区或独立总督区,直到19世纪初葡萄牙彻底沦陷。这才想到直接“领土化”巴西,让葡萄牙国王直接在巴西坐庙。但是,葡萄牙人毕竟没有适应完全陌生的“土地”。当故土恢复后,大部分王室成员都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故土,但王子却在巴西开始了一件独立的怪事。更有意思的是,王子成为巴西皇帝后被推翻,得以回到葡萄牙养尊处优,女儿更是大富大贵。但二战后,葡萄牙军政府也试图将非洲殖民地本地化。安哥拉独立运动时,葡萄牙殖民者在屠杀后立了一个大木牌,上面写着“这就是葡萄牙”,但青山遮不住。毕竟向东流了。这种野蛮的措施当然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
荷兰和英国采用的是“间接治理”模式,即只管理治理模式成熟的殖民地中亲殖民者的上层阶级,这样就可以用很少的投入控制大型殖民地,代价是无法对这类殖民地进行地方化和领土化;在没有成熟治理模式的殖民地建立具有商业治理模式的“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公司”不同于殖民地。殖民者享有更多的管辖权,但它也不同于领土。“公司”境内的居民不享有公民权利和许多权利。或许可以说“公司”是另一个极端,即在殖民地,殖民主义者拥有与领地相同的管辖权,却不必付出让当地居民成为国民的代价。
法国从拿破仑时代开始就一直在推行“小法国”模式,即在殖民地照搬法国的一整套制度、教育、福利,目的是将殖民地领土化,将当地居民法国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殖民地独立,法国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缺点是一旦殖民过程出了问题,法国人只能自己承担责任。在殖民时代,法国的一些殖民地完全按照当地的模式来治理,比如阿尔及利亚,在殖民时代从来不叫“殖民地”,叫“法国领土”。所以戴高乐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从那里撤军,才引起了这样的轩然大波。今天,法国的“海外地区”和“海外省”至少是从法律的角度试图对其进行领土化。与大陆的区别更多的是在欧盟层面。比如法属圭亚那居民可以享受法国公民待遇,但不会被承认为欧盟公民。
最特别的是比利时。他们在比利时的刚果和卢旺达实行最野蛮的殖民模式,即“只要土地不被人占领”,他们直接把很多地方开辟为“国王的私人领地”为所欲为,并在自己的国家宣传那些地方是比利时的土地。比利时漫画《丁丁历险记》第一版出版时,丁丁正在比利时刚果上地理课,指着比利时刚果的地图,教黑人学生说:“这是比利时,这是比利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举个例子:秦始皇时代,赵佗率领50万大军攻克岭南百越地区,后来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英国,强大到占领了印度的广大地区,发现占领了大陆,最后却没有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
只有对比才能看出区别。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从部落制度开始,中国古代农耕民族就有* * *天下的观念,精英是集体的,用集体的力量征服困难的观念非常明确。后羿为天下众生射日,大禹为庶人治水。到了夏商周时期,统一国家的概念更加明确。“遍天下,是王之地”和“遍天下,是王之臣”?只要被纳入版图,在太空中就被视为一个世界,一个国家。在人伦上,都是皇帝统治下的人,都是平等的人。西方人是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征服一个地方,不是为了组成更大的集体,而是为了占有、掠夺、奴役、宣扬这个民族的优越性。当德国人高人一等,天使高人一等的时候,高人一等的民族可以任意处置被奴役的“下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文化底蕴,吸收和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最终形成一个更大的群体。中华民族不是纯血统形成的,而是文化融合发展起来的集体。中国古代没有族群的概念,只有文化的概念,分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进入中国的是中国人,进入蛮夷的是外国人。文化落后的民族愿意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有了文化吸引力,自然融合发展成更大的民族,更大的国家。西方国家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信仰和强烈的文化冲突。在中国不存在的宗教信仰冲突,在西方会引起强烈的冲突。西方人占领一个地方,不是在文化上求同存异,而是想用一种文明摧毁另一种文明。没有文化融合,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国家,没有文化融合的殖民地也不会与宗主国融合发展成为一个国家。
西方国家真正的强大是从工业革命到资本主义开始的。资本的利益支配着国家属性。在资本的驱使下,西方国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大肆扩张领土,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殖民地的存在是为了资本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解放落后民族。宗主国和殖民地在根本利益上有冲突,所以很难结合成一个国家。
传统的开疆拓土战略是享受其利益,承担其责任。哪里打仗,哪里建设,哪里管理,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在某些领域,成本甚至远高于收益。
西方殖民和现代美国经济殖民的方式都是把好处拿走,把烂摊子留给自己。只剥削不建设更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殖民国家的崛起是随着新的海上航线的开辟而逐渐形成的,路上的贸易路线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封锁,所以贸易模式不得不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深入发展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大部分西欧国家认为东方国家遍地黄金,这就是最初的黄金热。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西方最早殖民的国家。他们只要到南美和非洲进行殖民贸易,就先出口商品,也就是在殖民地,让人民为他们制造商品,然后拖到他们的国家去购买,从而积累资本;后来因为殖民者知道可以用这些商品在殖民地购买;然后所有积累的资本会被运回他们自己的国家。
殖民国家如果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土地,可能会导致自己国家的不存在。比如英国的国土面积是24万平方公里,但是在19世纪,自己的国土和殖民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20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但二战后,英国还是让殖民地国家独立了,因为各方面都很复杂。一旦全部划入自己的国土面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澳大利亚就成了英国。也许英国本土的地位会下降,所以当时殖民统治都是为了资本,在殖民地设立总督,只能在别人的殖民地发展,不能在别人的地方决定。
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不愿做殖民帝国的傀儡,不愿受其统治,于是殖民地国家奋起独立。
殖民帝国主义在压榨殖民地人民,他们不能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领土。
这么说吧,和现在的美团外卖骑手一样。如果所有的骑手都是美团自己的员工,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美团是一天都活不下去的,但是这样的第三方外包,把美团和外面的骑手隔离了,扣了一个环节。既省钱又不负责拿提成。骑手都是没有第三方签约的,不可能找美团打官司。
经济上和政治上,都不合适。
先说经济。你必须理解为什么他们想要那片土地和西方列强来传播爱和正义。
格局被打破了,列强去殖民地赚钱,赚更多的钱,赚更多的钱。
就像你说的,发现了新大陆,然后上面的人无力反抗。当他宣布它是自己的土地时,他有什么经济效果?没有任何意义。与他人做生意是当权者想要的。
当然不是现代社会那种文明谈判,握手言和,然后生意达成。
列强的做法是武力强占土地,拉奴隶种地,不能种地的放牧,比如澳大利亚。农牧业丰收后,会以极低的价格买回来运回国内,卖给他们的贵族和普通百姓享用。
过去,加勒比海的气候非常好。欧洲不能种植的甘蔗和烟草适合在热带生长。你认为古巴雪茄为什么这么有名?
同样,斯里兰卡有红茶,印度尼西亚有咖啡,非洲和美洲有棉花等等。,都是被外国列强用武力占领,然后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他们需要的农作物。过去当地没有人卖黑奴来种。和印度一样,人口众多,气候宜人,被直接称为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一个地方贡献的经济价值比其他国家十几个地方殖民地加起来还多。
其他国家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调整跨国贸易“抢钱”策略,以贸易战剥削殖民地。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大大提高,殖民地带回来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制成品欧洲人几乎吃不上,于是选择把生产出来的东西运回卖给殖民者,这样就能赚一波利润。
这时候人口多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人越多,就有越多的潜在客户可以购买他的产品。然而,如何管理庞大的人口是一个大问题。
然后谈政治。
如果给他们自己的国籍,殖民地那么多人,是否应该给他们投票权?
显然,这是做不到的。如果他们选出的领导人是非裔美国人或者其他地方的人呢?欧洲人少,公平选举明显不占优势。
因此,从当地原住民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亲西方势力的代理人已成为惯例。
列强管理代理人,代理人管理殖民地工人,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生态。
这一行动不会影响外国列强对殖民地资源的掠夺。也有利于制成品的倾销,管理成本低。支持伪政权的地方民众更容易接受统治,比他们直接建立自己的政权难度小,管理效果更好。
谈完权利,再谈福利待遇。如果接受殖民地人民作为自己国家的国民,要不要给点福利,医疗教育,公共卫生?交通、水利和电力。。。。。需要用钱建设的地方太多了。殖民者是来抢钱的,不是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他们怎么会愿意为这些东西买单呢?
人民要福利,就只能向伪政权伸手,有罢工就镇压。只有当殖民者无法被压制时,他们才会介入。最后可能是少数办事不利的地方官员平息了舆论。换个新代理,继续做压榨农民的傀儡。
总之,殖民者想要的是他们的金钱和资源。一开始是直接抢劫,后来是通过贸易剥削。没有必要把对方的领地变成自己的。
法国就是这种情况。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属圭亚那和凯尔盖朗岛都是法国的海外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