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楼市已经调控300多次。以后会放松吗?报告是这么说的。
市场恢复良好。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代表论坛发布了《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秦虹指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疫情之后正在快速恢复,相关指标的表现都比较好。
新房成交规模累计同比跌幅继续收窄,价格稳中有升。从成交量来看,1-4月期间,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19%,销售额下降13%,但销售面积比1-3月期间下降7个百分点,城市商品房成交规模继续向好,部分城市5月实现正增长。价格方面,根据中指院百城价格指数,5月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31%,6-5月份环比上涨0.74%,比去年同期回落0.34个百分点。累计涨幅仍为近5年同期最低,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特点。
土地市场量价齐跌,持续升温。6月5438-5月,全国300个城市住宅用地供需规模同比下降。其中,一线城市住宅用地供需大幅增加,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成交规模下降。土地市场热度明显上升,平均楼面价和溢价率达到阶段性高点。6-5月住宅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上涨20.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好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6-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10.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1.8%,制造业投资下降18.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3%。总体来看,房地产投资端的韧性依然存在。
呈现出一种超级分化的模式
“疫情过后,分化已经不足以形容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超级分化的格局。”秦虹说。
报告显示,经过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20多年的发展,房地产市场销售规模从1998年的65438+1亿平方米增长到2019年的1.7亿平方米,增长了1.6倍。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分化,不同城市的企业市场份额、融资成本、土地储备格局、企业盈利能力、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分化。疫情之下,这种分化进一步加剧。
房地产企业方面,分化加剧出现在2015。从2016年到2019年,百强企业销售额四年增长24.8%,并且正以年均6%的速度递增。在疫情影响下,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仍然为负,但前三家房企的门槛值提高了8.85个百分点,前十家房企的门槛值提高了5.2个百分点。
从企业融资规模来看,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30强境外债务和信用债务融资规模占百强企业的64%;从融资成本来看,以4月份房地产企业发行信用债的成本为例,成本最低的企业和成本最高的企业融资成本相差5倍;从土地市场来看,今年上半年30强房企拿地数量占50强企业的85%。企业规模越大,楼面地价越低;企业规模越小,楼面地价越高。企业拿地成本也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从城市来看,今年上半年百强房企拿地主要集中在5个城市群,占拿地规模的60%,其中长三角1个城市群占百强企业拿地规模的30%。从房价来看,今年上半年房价前20的城市中,超过一半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不仅是城市之间,城市内部也是如此。此外,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不同地段的地产需求、不同房企的库存都存在超级分化。
牢牢掌控政策走向。
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多次为房地产政策定调。4月,中国共产党政治局会议提到“房子应该用来住,而不是用来投机,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5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台稳定楼市政策304条,同比上涨21%,刷新半年调控次数纪录。从65438到今年4月,房地产调控次数达到238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房地产调控次数明显减少,5月份35次,6月份31次。
报告指出,保持房价稳定对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目前的房价处于高位,房地产市场的根本矛盾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房地产市场的超级分化,加大了房地产调控和应对风险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报告认为,未来房地产市场仍需坚决调控,政策方向需要保持“五个不变”。第一,“房住不炒”的战略定位不变。政策的关键是“炒”字,防止炒房反弹。二是“租售并举”的供应体系不变。政策的关键是“租”字,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第三,“因城施策”的调控机制不变。政策的关键是“市”字,市政府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负总责。四是实现“三稳”目标。政策的关键是“稳”,防止市场大起大落。五是房地产金融政策保持稳定。房地产市场一直对货币政策高度敏感,政策的关键是稳定房贷利率。
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秦虹代表论坛课题组提出五点建议:一是仍应以稳定房价为目标,因城施策,把握房地产发展节奏。二是以都市圈为范围,统筹房地产的发展和调控。三是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引导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四是以控制风险为底线,为各种相机决策预留政策措施。第五,以数量、价格、财务等指标为核心,进行系统的市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