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千户苗寨在哪里?
距雷山县36公里,距黔东南州首府33公里,距省会贵阳约280公里。它由十多个依山而建、四面环山、彼此相连的自然村连接而成。梯田沿山势直通天际,白水河穿村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扩展数据:
千户苗寨的历史演变: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移南下的颜地、黄帝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俘虏并杀害。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退守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洞庭湖、鄱阳湖畔建立了“苗族三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益壮大,尧舜也多次打压三苗。
“南猎”舜帝对拒绝接受舜帝控制的“三苗”进一步打击和掠夺,苗族先民被迫再次向西南和西北迁徙,其中一部分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苗族先民与“羌人”融合。
作为西羌的先民,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缺乏,他们有的迁徙到平原地区,从青海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有的更往南、往西到老挝和越南。迁徙到西南的苗族先民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楚人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部分苗人背井离乡,长途西迁,进入武陵山区巫溪一带,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武陵人”。
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支与汉朝抗衡的力量。
公元47年,汉朝出兵镇压“武陵人”,迫使苗族再次背井离乡,一部分进入贵州东北(今铜仁),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再回到柳江,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在几次大迁徙中,苗族分成了许多不同的支系。
其中,刘氏、氏、游氏、苟氏几乎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族在榕江周边的许多地方活动,所以它比刘氏族更晚到达西江。大约600年前,Xi氏族来到了西江,但在Xi氏族到来之前,苗族“奖赏”氏族就生活在这里。
西江地名中的是指西族,“江”是“讨”的意思,即西江是族向“商”族乞讨的地方,故名。“Xi”氏族到达并定居西江后,其他苗支系陆续迁入,形成了以“Xi”氏族为主体的苗融合。传说西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西江苗族与苗族始祖蚩尤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故事中记载的西江苗族父姓族谱,从蚩尤到1732有284代,说明居住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于西安与伽蓝、战国时的夜郎、秦时的项峻与伽蓝、西汉时的伽蓝与琼连、东汉时的琼连、三国时的琼连的交界地带。
魏晋时属献县华斌郡;唐代,属罗宫县;五代至宋代,属羁縻国,夔州道邵青府;元初属管外苗族区;元代中期,属管外苗族地区。
清朝乾隆年间,为了管理苗族,清政府对苗族进行户籍登记,强行废除苗族随父姓的传统,以苗姓的谐音确定汉族姓氏,西江苗族的姓氏由此而来,有江、唐、侯、杨、董、宋、古、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虽然涉及到朝廷在雷公山山区的设置,但县制和羁縻府对这一地区的统治非常薄弱,甚至不直接管辖。在历史上,它们常被称为“荒地”、“幼苗”、“活世界”。
雍正七年(1729),贵州巡抚张光嗣开辟景区,设“新疆六厅”和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丹江口卫设地司,有黄毛岭司、鸡司、五迭司。鸡师位于西江西南附近的颍上村,西江被纳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办称县,西江归其管辖。
1944,设雷山,西江归雷山管辖,改西江镇。
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归台江县。
1950年,雷山建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第二区公所。
1954年,雷山县苗族自治区成立,西江千户苗寨设在西江区。1959年,雷山、鲁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县,西江属凯里县雷山区。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唐、永乐等44个公社。当时千户苗寨属于西江区西江镇。1992,地区撤地并乡后,千户苗寨归西江镇管辖。
西江千户苗寨官网-给游客的50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