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起源是什么?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吃法,源于民间,历史悠久。

关于火锅的发明有两种说法-

一、成吉思汗的发明理论

火锅的起源不在四川,是成吉思汗发明的。他在世界各地征战多年,很久才看到战士们吃传统的烧烤羊肉。为了让部队不耽误战士,他把羊肉切成小块扔进沸腾的锅里,从此天下有了火锅。从某个角度来说,是火锅让蒙古骑兵填饱了肚子,兴高采烈的攻占了中原,一路西进到了中亚。

二、三峡跟踪器的发明原理

1000多年前,在长江三峡,一群纤夫,迈着沉重的脚步,疲惫的身躯,在河边垒起了一座土灶。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辣椒、花椒、香料,从长江中取水,煮成汤,辅以烈酒,烫出鲜鱼、活虾和各种蔬菜。一番豪迈、激情、疲惫之后,追踪者们吼着激昂的歌声,背上绳索出发了。留下一个肮脏的火炉和缕缕青烟。

火锅的起源

“火锅”,什么是火锅?其实只要下面有火,上面有锅,就是火锅。至于用什么样的锅?哪种燃料?自古进化,但多姿多彩。

最早的火锅是用三脚架煮的。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鼎,这是一种非常大的锅。当时,所有可食用的食物,如肉,都被扔进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使食物煮熟,这在当时被称为“汤”。这是最早的火锅。但是仔细一想,原来没有所谓的盐,没有调料,没有酱。刚煮了一堆肉。会好吃吗?另外,三脚架太大,无法移动,只能在某个地方展示,不方便随时欣赏。于是,到了西周,聪明的先民们不仅发明了铜和铁,还把各种陶器制品改良成适合普通人使用的更小的器皿。铜和铁的出现,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而且与现代的锅非常相似。铜锅和砂锅依然是最实用最常见的火锅用具,大鼎最终延伸为权力的象征。

三国五煮壶的始祖鸳鸯壶

火锅的发展和餐饮历史的发展一样,都是循序渐进的,完全是根据当时的器皿、社会需求以及原料的发现和引进来改变的。就像“花椒”传入中国之前,怎么会有香锅?在“辣椒”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时候,怎么会有麻辣调料?三国时期,魏文帝所说的“五熟锅”是一种有几个隔间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类似于今天的“鸳鸯锅”。南北朝时,“青铜鼎”是最常见的器皿,也就是今天的火锅。演变到唐代,火锅又叫“暖锅”。

涌动着阳光的江雪,风起云涌,暮色普照。是南宋火锅的美誉。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中,对火锅描述最生动的是南宋林鸿《山甲清宫》中的涮兔片。当时,林鸿去武夷山拜访隐居在武夷山九歌之六张先峰的隐士知止。当林鸿快到山顶的时候,天开始下大雪,一只兔子飞进了岩石里。因为雪后岩石很滑,林鸿抓住了它。林鸿想烤兔肉,问他知止会不会烧兔肉。知止回答说,我就是这样在山里吃兔子的。使用这种烹饪方法,林鸿认为很好吃,他很高兴在下雪的冬天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随便吃点东西。因此,他给这样的吃法起了个好名字,拍下了当时“风起云涌晴江雪,风转晚,天光乍现”的美景。后来的今天,不管是各种肉类还是蔬菜,都可以这样涮。

器皿变化很少,常见的是白铁锅。

从元明清到现在,火锅用具的变化并不大。新容器除了使用耐高温的透明玻璃,烹饪时还可以搅拌食物,吃的时候也不会有漏网之鱼。而铜锅、铁锅、砂锅等锅,只是制作更加精美,使用了几千年以上。最常见、应用最广的锅是“不锈钢锅”,也就是俗称的“不锈钢锅”。

燃料一天一换,调料秘方保密。

火锅用具的变化虽然不大,但是在燃料的使用上进步很快。从柴火到木炭,从电炉和酒精到燃气和电磁炉,木炭的历史最悠久,最有味道,但也是污染空气的一种方式。电磁炉虽然最干净最方便,但是味道差。最好控制气体的温度,方便好用,但也有危险。与燃料的许多变化相比,调味材料的演变趋于保守和保密。涮羊肉的蘸料千年不变。汕头沙头酱以其独特的配方为傲,其他的豆腐脑、豆瓣酱也是老字号叫法。除此之外,一些基本食材还有酱油、葱、蒜、鸡蛋、香油、辣椒等。,而且款式很多。如何求同存异,取决于各家的独特部署。

这三种火锅都是原始自然的。

一般来说,火锅基本只有三种。第一种汤比较温和,生片以涮为主,蘸料起重要作用。羊肉火锅和广式封边炉最具代表性。第二种是锅里的材料是熟的,比如砂锅鱼头,羊肉炉,火只用来保温,用来烫菜。第三是锅里的食材都是熟的,连菜都不用烫。火完全是用来保温的,就像大锅菜,比如佛跳墙,福星锅。又到了火锅上市的季节。大约三五个朋友或者一家人聚在一起。他们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少吃肉,多准备蔬菜和鱼,食材不要拌的太咸。如果你不小心,你会摄入过多的盐,这对你的心脏不好。吃火锅是最原始的做法。想吃什么就放什么,比较舒服,能保鲜,而且不油腻。这是一种现代的健康饮食方式。

虽然今天火锅的容器、制法、调料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但有一个共同点没有改变,那就是用火烧锅,用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饪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可以说是火锅的雏形。《汉书·诗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吃的是“敲钟立鼎”,即人们聚集在鼎的周围,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烹煮,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经过秦汉唐的演变,直到宋代才有了火锅的真正记载。宋人林鸿在他的《山居清供》中提到吃火锅,称为“婆下供”。他讲过在武夷山和石岛游玩时,在雪地里弄了一只兔子,没有厨师做。“石云,山中只用稀批,料酒酱椒流。在桌子上放一个炉子,用半杯水,等汤响了以后,分成筷子,这样就可以放在汤里煮了。吐了就随便吃。”从吃法上看,类似于现在的“兔肉火锅”。

直到明清时期,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宴请宫廷火锅530桌,为当时全国之最。清朝嘉庆皇帝登基的时候有一次“千宴”,用的火锅数量达到1550,非常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