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除了王羲之和刘公权还有著名的书法家。

古代主要书法家收藏与鉴定:1、王羲之2、王献之(344-386)王献之的书法可与王羲之媲美。父子二人在书法上各有千秋,各显真迹,以草书笔画建功立业。

《二王》最具创新性和价值的是其飘逸的草书。

王献之没有因为他的父亲而尴尬,所以他创新,英俊,英勇,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使人们刮目相看。

不幸的是,上帝嫉妒他的才华,他在42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王献之有曹彰的《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延伸,结构匀称工整,似大家闺秀,体态妩媚婉约。

他的行书是鸭头丸帖。

张旭(675-750?)张旭的书法是草书中最高的。

他本人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荣,字写得很好。另一方面,他又模仿张芝的草书艺术,创造出一种别致莫测的野草,令世人震惊。

辽宁省博物馆有一部草书古诗四首的墨本,据说是张旭的狂草作品。

整个笔画饱满,没有细腻滑滑的笔锋。

字迹跌宕起伏,动静相间,满纸如云,真的是草书的巅峰。

4.颜真卿(709-785)颜真卿楷书一反初唐书法风格,以篆书之笔,化薄硬为丰满浑厚,结构宽广,气势恢宏,苍劲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盛唐帝国的盛世风范,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是书法美和人格美的极致。

他的书法风格被称为“颜体”,与刘公权并称“刘燕”,有“颜刘金古”之誉。

其楷书铸造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稿》、《刘忠使帖》、《自撰告白帖》等。

豪迈豪迈,一幅盛唐画卷。

尤其是祭侄文稿,其原始痕迹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他的文笔凝重而严厉,但精神飞扬,笔法浑圆而雄壮,体态充满活力,写得纯粹有神,自然而精彩。

颜真卿传世书籍较多,值得收藏者和投资者关注。也许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仔细鉴别真伪。

5、怀素(公元737-?)在投资怀素的书法作品时,要了解他的风格并不都是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没有完全摆脱前人风格的,如圣母院、吃鱼、苦吟、臧真、朱铁等,保留了大量的晋法,圣母院诗多为颜真卿风格。

二是自己的作品,如《纯经》、《四十二章经》、《自传体笔记》(一本标准的怀素书)。

第三,沿袭平和的文笔,比如小草的千字文,与他的狂傲风格大相径庭,彻底改头换面,这也可以说是他的过人之处。

我们也可以参考唐代文献中对怀素的记载,如:“笔锋之快,如骤雨旋风,绕来绕去,随意变化,法度可得。”

怀素的《野草》千变万化,文笔无穷,滔滔而下,不离魏晋法度。

如“自叙帖”、“吃鱼帖”、“苦笋帖”。

他与张旭并驾齐驱,合称“点将台”。

他的《圣母院》和《千字草》和谐典雅,还有点章草意味,可以揭示草法变化的源头。

6.苏轼(1037-1101)鉴别苏轼书法的特点要把握两点:一是用笔多,气势大,二是结构扁平略胖。

这也和他握笔的姿势密切相关。苏轼的用笔是“侧卧”,即毛笔侧躺在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的握笔姿势,所以他的字是向右斜的,又扁又胖。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年画展览帖》等。

苏轼的词,大部分都相当平实朴实。虽然左低右高的特点来自李北海,但汪洋的磅礴之气是他的个人特色,就像他的渊博学识一样。

神龙的变化让人捉摸不透,偶尔秀出他手写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已经是惊天动地了。书法的笔墨色彩也随着诗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非凡而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皆顺”近乎完美的境界。

黄庭坚把苏轼的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妩媚,中年苍劲,晚年沉郁。

代表作品有《天上乌云》、《洞庭春色诗》、《中山松劳诗》、《春帖诗》、《酒恋诗》、《寒食诗》、《蜀中诗》、《醉亭笔记》等。

7.鲁直,黄庭坚(1045-1105),山谷道士,人称“黄山谷”。

黄庭坚书法最大的特点是重“韵”重风度,文笔疏朗飘逸,如之清风,书之高韵。

苏舒依旧有趣,黄舒依旧妩媚;黄皮书有纵向趋势。

他和苏轼一起把宋代书法的人文精神推向了顶峰。

他的行书,如葛、苏轼的寒食诗、后记等,都是用笔的,正如明代冯班在《钝歌杂记》中所说:“笔从画起,归左腕,实画至右居,却又跃动,如云遇风而归。”他要从右向左开始,从画中的藏锋到左笔,然后平出,“无平无恶”,故意换笔;回到笔前隐藏聪明。

善于掩人耳目,重视挫折,以“画竹为书”给人以“从容而快乐”的感觉

其结构受刘公权楷书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辐射,横向伸展,如划桨撑船,气魄和气势都很大。

他的个性非常明显。学习他的书法,要注意点彩笔的“从容喜”和结构的广泛性。

黄庭坚书法博采众才,中宫紧凑外围宽阔,用笔左右挥洒,像一对桨。

代表作品有《李白怀古诗》、《全席诗》、《松风阁诗》、《花芭蕉人诗》等。

《花气芭蕉人诗帖》苍劲有力,拙比灵动,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异常纵横,壮若飞天。”

其魅力不亚于楷书。

黄庭坚的草书,深得张旭、怀素草书的神韵,自成风格。

用笔紧而陡,细而强,浑厚多变。

8.米芾(1051-1107)米芾书法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真迹、草书、隶书、篆书、书法都可以写,尤其是草书。

他自称“毛笔人物”,意为用笔迅捷苍劲,竭尽所能追求“笔”与自然的神韵、豪放与力量。

他的书法作品,从诗歌到简牍和碑文,都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活力和清新的特点,以及一把利剑的气势。

米菲的功力最深。他从唐代一直追溯到魏晋,直至战国,形成了他独特的妙妙生动的笔法,充分展示了他写作时的气质和情怀。

米芾笔如画竹,喜“四面突出”,前侧隐,长短粗细,姿态万千。

结也是倾斜变化很大,而且主要在侧面,呈现出一种动感的美感。

米芾的代表作有《草书论》、《苕溪诗集》、《舒苏帖》、《珊瑚帖》、《钟祈岳寿诗》、《洪宪诗帖》等。

9.蔡襄(1012-1067)评论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蔡襄为人正直,学识渊博。

他的话是“高尚而高尚,宽容而贤惠”。

颜真卿的《自白书跋》是所作,并经书校订,可作为范本。

蔡襄书法受颜、刘二王影响较大,著有《万安桥记》、《侍郎帖》、《思诗》、《春帖》等。

10,赵霁(1082-1135)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赵霁虽然政治昏庸,被道教所惑,但在艺术和书法方面却出类拔萃。

他的书,字迹清晰,点画清瘦,仙风道骨,飘飘欲仙,真的不食人间烟火。

这种书风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书法功底,更是因为他对道教的精神向往。

早年师从薛基、黄庭坚,加入褚遂良诸派,书法颇薄,美而全面,自成一家(薛基、雪瑶)。

其特点是细而直,以钩横笔,以点竖笔,留如匕首,握如刀,竖钩细长;有的脸子像游丝,接近书法。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皇帝最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薄金书”跌宕起伏,飘逸别致。代表作品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范》等。

赵萌11?#92;赵萌?#92;敬王羲之,一生不改姿态。

他的作品细腻苍劲,一以贯之,没有缩水的迹象。

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很好,而他的书法都很好,尤其是楷书和曹彰。代表作有《丹巴碑》、《七绝诗》、《兰亭后记十三首》。

12、文徵明(1470—1559)文徵明的书法个个精湛,尤其是行书和楷书,在当时蜚声海内外,又因为年纪大(近90岁)去世,所以弟子众多,对后世影响很大。

文徵明的小楷尤为精细工整,主要出自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余士南、褚遂良、欧阳询。他们法度严整,文笔典雅,格调高雅,尤其是80岁以后的小楷。

他的行书主要借鉴了王羲之的《圣教序》,浑厚流畅。晚年学黄庭坚的大字,风格变得苍劲飘逸。

传世墨迹很多,有《赤壁赋前后》、《顾春藏画轴》、《离骚经典九首》。行书包括早期的南窗、中五首、后期的西苑诗。

文徵明的所有作品都写得工整,即使在他将近90岁的时候,这在中国书法家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这是评价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13,董其昌(1555-1636)的书法到了董其昌,可以说是古法的杰作。“六体”、“八体”都是在他的手下炼成的,在当时是“名闻外国,体量短小,流传民间,争奇斗艳。”(《明史·文远传》)。

当时的文人都学董其昌的美与柔,清初笼罩在董其昌身上。

董其昌的书法在草书方面造诣最高,笔法精准,总能保持正面。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停滞不前、萎靡不振的笔;用墨也很有讲究,干湿两用,妙不可言;风格古朴自然,古朴祥和,或者和他的气质有关,容易懂禅。

他的很多作品字里行间都有草,有的有颜真卿的率真,有米菲的架势,而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的布局,有一种赵孟頫般的神韵,灵动,自足。

董其昌从唐代移至金代,用笔灵动传神。代表作有《舒苏铁》、《冰尘画册》、《答客问》、《谷林卷》等。

14、朱运明(1460-1526)他的书法鉴定要点是:结构大小交替,细长合体,引管带,疏密有致。

纵观全卷,精神如行云流水,自然飞扬,行、坐、卧,姿态朴实。

最喜欢的作品有《太湖诗话》、《风雅》、《赤壁赋》,流畅、自由、奔放。

《明山藏》说:“允许舒鸣出入晋魏,死得晚!彼得。这是什么?什么?卤素时间?哎?倾向于吃纯磷锅?爬侄子?哎?好玩?小u?在赵粉洗个澡怎么样?熊?t擦牙垢?哎?你在说什么?发生了什么事?/P & gt;15,徐伟收藏投资徐伟书法。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书法是方圆,有轻有重,笔墨纵横。看似狂放不羁,实则暗含秩序,为后世书法家所遵循。代表作品有草书七言律诗和草书诗集。

提到许巍,人们很容易把他的艺术风格和他威严粗犷的衣着联系起来。

但他的散文崇尚“古而迷人,密而散”。

恣意和妩媚可以说是徐渭风格的独特组合。

16、王铎(1592—1652)王铎子爵斯,又名乔松、赤岸。

他是书法史上的创新人物,但也很有继承传统的能力。

有专家说:“看惯了来自文徵明甚至董其昌的睿智沉静的成人技巧的人,看到王铎的作品,仿佛在享受甜美的轻音乐。”戴在《王铎草书诗卷后记》中说:“(米芾)狂写草书,而绝思则气势十足。魏晋风迹扫地,但风马牛不相及,使他无比快意,胆识过人,是赵董二代所不及的。”17,(1626-1705)原名童,又名,号八大山人、雪阁、歌山。

最好对他的画有所了解才能鉴定他的书法,因为他的书法和他的画风很像,极其简洁。晚年喜欢用秃笔,犀利的笔法换成了* * *简约的风格。

起初,八大山人深受欧阳询的影响。后来他们学董其昌的草书,再转向黄庭坚的夸张开放。他们多方探索,进而追求魏晋人书法的气质。最后,他们加入到篆书的笔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心浑圆,婉约多变,浑厚浑厚,充满了晋人的气质。

他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变化。

18,金农(1687-1764)原名司农,名守门,名东信。

居扬州八怪之首。

诗书画石都可以。

鉴定他书法的要点如下:早年他的隶书是“粘* * *墨”,风格古朴凝练,但50岁成名后,却刻意“震俗”,树立了前人未曾踏过的风格。这种一脸严厉的字体,似乎是他内心的直接告白,在纯真中,他看到了孤独和严厉。

他的代表作《舒淇旗》是金农的一部著名书法作品,集《郭珊碑》和《天法神碑》于一身。它创造了一个质量简单、楷书字义混杂、个性强烈的作品,自称舒淇。

他用重墨写《漆书》,横竖粗细,直笔多,弯笔少,就像画家用平笔画的笔画。

19、邓(1743-1805)邓,安徽休宁人,原名严,字如石,名倔,完白山人,因欲避清仁宗,故用字行。

当时人们对邓的书法评价很高,称之为“四体皆绝,全国第一”。他的书法最为杰出,篆书的成就在于小篆。

以司、冰为师,他的小篆篇幅稍长,但他创造性地结合了隶书的笔法,大胆地用长锋、柔发来抬高起伏,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使用,尤其是晚年。线条浑圆浑厚,雄浑无垠,创造了清代篆书的典型,为篆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其隶书得益于长期浸淫于汉碑之中。它可以用篆书的意思写隶书,加上魏碑的实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

楷书并非始于唐凯,而是追根溯源,直接采用魏碑,使用方笔。笔画使其传达了李之意,结构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的方法求义,古朴古朴,与时代风俗格格不入,表现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他的代表作《篆书唐诗对联》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种动作笔是灵活的,这显然不同于“李二”篆书。不再是那种粗细均匀,结构严谨的“铁线篆书”“玉玺篆书”。这是邓不可多得的杰作。

20.翁(1830—1904)本名淑萍,名松禅,名瓶庵。

翁以诗、书、画为业,以书法著称。著有《瓶中诗稿》等。

翁同龢擅长写楷书、行书、隶书。他从颜体入手,溯及苏轼、米芾,又借鉴了清代翁方纲、钱南元等著名学者的成果。他的书诚实而广博。当年,杨守敬评价他的书法为:“宋禅学颜平元,最老也。同治、光绪升任天下第一,询之不假。”评价高说明。

晚年更是沉湎于汉魏,偶尔得八分,对自己的才华并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