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如何学好历史?
初二学生如何学好历史?
首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就无法理解和运用。这里说的记忆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场景的记忆。比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辽宋夏金社会经济》提到:“从五代开始,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问:第一,中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是什么时候逐渐超过北方的?二、五代以来,中国南北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第三,中国的经济重心是什么时候南移的?这样既能把握史实,又能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我们所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认识历史事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和思维品质。这样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以辽宋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市镇”的兴起和作用是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市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市场进行产品交换,于是市镇产生了。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的主要商品多为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的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向手工业或商业,加入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城镇的兴起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学生在理解了老师对这一段的分析后,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兴起,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学而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准确的习题不仅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你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使你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比如列出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做这个题目的思维结构是:首先明确分别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然后详细分析各种政权的交替、继承和相互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与宋朝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大理、金、西辽、西周回纥、黑可汗王朝。这样,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方法。
初二历史知识点记忆的技巧方法
1.民谣式的巧妙记谱
根据教材和记忆的需要,可以自己创作歌曲,一段两段,一句两句,灵活自由,方便实用。
1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以编制为:“完成土地改革,调整工商业,节约资金”。
2 .主要建设成果可编为“成昆向倩、二七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十堰-二七、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大科技成果:1957——武汉长江大桥、1964和1967——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第一个人工。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险;64,67,震撼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0,卫星。”
4《战国七雄》,为了让学生记住七国的方位和名称,用顺口溜“东、西、北、南到中,齐秦楚韩玮”(魏,南北)让学生好记好读。
5《隋唐文化——封建文化的高峰》,它编为“封建文化有一个高峰,隋唐科技很繁荣:建筑业最繁荣,唐都长安有大明;赵州石桥拱奇特,是隋代李春设计的;雕版印刷开始问世,珍贵的金刚经代代相传;火药是在唐朝末年和唐朝中期制造的。第一次,大衍理的方法最准;第二个功德,天文学家蒙克一行人应该还记得吧。“对丰富复杂的内容进行概括,你会得到一个容易记忆的效果。利用诗歌记忆法,你可以根据教材和记忆的需要,自己创作歌曲。一段或两段,一句或两句都可以,灵活自由,方便实用。
6学习《春秋五霸》时,我让学生背五霸。为了防止他们颠倒次序,他们用了歌谣“宋祁楚,桓穆庄;各国都叫‘公’,唯独楚叫‘王’。
从7 1927到1930,* *领导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很难记住根据地的名称和创建者。通过下面两句话来记就容易多了:_ _,福建,浙江,江西;许,豫皖人。贺龙洪湖,湖南湖北;邓()和张()转过身来。
使用这种记忆法,有时前缀可以连起来,有时需要调整单词的顺序和音位,以便于阅读。
2.关联时间记忆法
历史上很多事件都发生在同一年甚至同一个月。我们只需要记住一个事件的时间,就可以记住其他几个事件的时间。历史事件有很多次,看起来很像,在记忆中很容易混淆。如果把这些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在比较和差异中记忆,就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1.1861发生了以下历史事件:1861清政府设立宰相衙门,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娜拉发动宫廷政变,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爆发,意大利王国建立。再比如1804年发生的历史事件:1海地宣布独立。拿破仑被加冕为皇帝。
这些是同一时间(同一年)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当我们总结它们时,我们很容易记住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2.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646年,日本被改造成一个新的国家。这两个时间很像,只是中间的数字不一样。
3.1689,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65438-0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通过。1889,第二国际成立。这三个时间差不多,但是第二个数字不一样。
4.孙中山的一些重大革命活动,如1911领导的辛亥革命;1913领导的二次革命;1915领导的护国运动;1917领导的保护运动。时间有个规律:1,3,5,7。
5.中国* * *产党前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间也有这个规律。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1921年7月,地点是上海;第二次党代会在1922年7月召开,地点也是上海。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23在广州召开。这样就非常容易把相关的事件和时间一起记住。
6.1640和1840意义相同,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65438年至0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历史时期。65438年至0840年,英国发动战争,这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历史发展比西方国家晚了200年。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虽然这两个事件相差200年,但它们是密切相关的。正是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为了开拓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中国。1840发起战争。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结果,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3.对比类型
通过中外对比古今照片,记忆历史时代
1古今比较法:又称远近比较法,以公元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比。比如公元前2265438年,蜀国在统一秦国后于公元221年建立。再比如公元前475年中国结束奴隶制,公元476年西欧结束奴隶制。
2中外比较法: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进行比较。比如中国春秋时期,鲁最初的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实行的,雅典的梭伦改革也是在世界历史上的公元前594年。再比如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从1894开始。
4.比较记忆法
通过相互比较来回忆历史时代。知道了一个历史时代与另一个历史时代相比较,早几年或者晚几年,我们就可以将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相比较。
1更早的方法:如果世界近代史比中国早200年,中国近代史从1840开始,那么世界近代史就是1640。再比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早两年,中国近代史起始于1919,世界近代史是1917。
2后期法:比如二战比一战晚25年,一战是1914,二战是1939。再比如第二次战争比第一次战争晚16年,第一次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战争是1856年。
5.导数记忆法
根据记忆的历史年龄,通过推演可以准确记录一个或多个历史年龄。只要有一个基本数字,就可以通过人与事的历史关系来推断历史年代。可以从基点向前向后推,同时向前推,也可以互相推。
正向演绎1:从基点正向演绎。比如我们知道郭沫若的《沈嘉三百年祭》是1944,往前推300年,也就是1644,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陷北京,明亡,清军入关,都是在元年。
2.向后推导:根据基数向后推导。比如知道马克思出生于1818,西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也就是出生于1820;列宁比恩格斯小50岁,即1870出生。
3.双重演绎法:从基点向前向后演绎。如果你还记得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
4互推法:几个关系密切的年份可以互推法,如三国的开国年份,相隔一年,魏建国220年,蜀建国221年,吴建国222年。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以推导出另外两个。
5.干支推导法:以天干地支日期推算公元前世代。中国古代一般用甲子纪年。近代史上也经常用到。甲子法代表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颠倒了十个干支,应该是1901年。庚子赔款然后反了一个天干地支,应该是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