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新儒学”引领下的山东乡村旅游探索

沂蒙,镌刻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高地沂蒙山是用物塑造的。八百里山河,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以人文地理的符号概念,种下了沂蒙精神的旗帜。冲锋的号角吹响齐鲁大地,鼓声激荡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央唯一以省命名的革命老区,承载着初心和时代使命,实现着绿水青山改造金山银山的革命理想,闯出了一片美丽乡村的新天地。探索“以红色共建共享山水,以儒学诠释当下,红色新儒学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振兴实践。

“红色新儒学”是山东革命老区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经典代表。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山东红色文化的价值观,为革命老区新生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自信。

“红色”是永恒的经典。中国* * *带领山东军民创造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已形成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大保护利用区。沂蒙作为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从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英雄故事到文化传承,从家国情怀到道德规范,始终闪耀着红色智慧和强大的正面国际影响力。

“新”是见证乡村振兴的文化旅游典范。为实现“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模式’”的目标。全力打造沂蒙山区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实践模式,以红色+生态、红色+文化、红色+文明等一系列红色模板强势崛起,实现广泛的量化采集,转化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村脱贫致富,成为革命老区书写新生活的“红宝书”和“根据地”。

“红色新儒学”是为全域旅游聚集力量的创新实践。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曲阜是孔孟之乡。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早已植根于齐鲁儿女的心中,其深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近代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红色新儒学凝聚了山东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创造了以红色符号和全域旅游为精髓的新农村建筑空间,保持了红色美学与传统经典的高度契合,以儒学的现实价值凝结了旅游成果,是山东红色文化价值体系向全国做出的示范和模板。

齐鲁模式“三年答卷”,红色旅游“一年一个新台阶”

-政策指南。2018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提升“友好山东”品牌影响力,列入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同月,《山东省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实施方案》出台。打造“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成立山东红色旅游推广联盟。

-文保协作。201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提出三年内实施七大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充分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新时期推进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法规建设。2020年6月,11,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同时,指导革命文物丰富的城市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比如2020年4月,临沂制定颁布了《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红色资源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全省共有红色旅游景区近百个,其中A级景区49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4个。红色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创收超过6543.8+000亿元,促进就业超过60万人。发布8大主题,100条山东红色旅游线路,串联乡村田园和城市文物,形成跨区域、大规模的红色文化遗产廊道。山东省入选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名单,沂蒙地区景区数量占一半,充分显示了沂蒙红色旅游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一,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

2021年,山东决定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其中沂蒙山区大部分分布在鲁中南部丘陵地区,即“三圈”中的鲁中南部三大经济圈腹地。同时,沂蒙作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区,与胶东、鲁西形成连片保护、整体展示的宏大战略布局,强调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

狭义的沂蒙山区是指山东中部的沂蒙地区,主要包括沂水、沂南、蒙阴、沂源,以及费县、平邑、新泰以北的地区。沂蒙山腹地,如沂山、蒙山、鲁山、孟良崮,是革命老区在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革命根据地”。

沂水县洞头镇陶克子村,是沂蒙红嫂祖秀莲营救八路军战士郭武师的地方。《沂蒙颂》、《红嫂》、《沂蒙山的故事》都是以此为文学作品,为挖掘“一个好红嫂、一个好战士、一个好故事”的精神内涵,克孜村支部牵头成立了“沂水县红嫂故里旅游专业合作社”。陶克子村注入旅游扶贫的实践路径,确定了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结合青山绿水和传统古村落特色,“红色农民与游客”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陶克子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持续建设为导向,全县形成了“红色旅游+”的发展形态。开发沂蒙山基地景区和陶克子红色旅游区两个3A级红色旅游景区;夏薇镇王庄村、夏薇镇云头峪村、洞头镇陶克子村、泉庄镇西强峪村、尹家峪村等5个村列入全市首批红色堡垒村。

“红嫂”祖秀莲纪念馆

沂南县是山东抗日战争的中心,许、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同时涌现出“沂蒙红姐”、“沂蒙大姐”等一批“红色人物”,是“军民鱼水”的情感原型,“沂蒙精神”的发祥地。

沂南红嫂故里旅游区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长善庄村,发展红色旅游和影视产业,采取“农民+开发商+政府”的发展模式,建设红嫂故里旅游区和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建成“古山村”、“沂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沂蒙红色小品基地”等五个部分。景区直接安置当地农民200余人,带动了景区内及周边30余家“农家乐”酒店、工艺品生产、土特产销售的发展。

通过“一景四员”、“一中心三基地”等创新形式,鼓励当地1400多名村民利用农闲时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施工用工等工作。孵化乡村创客生产基地,从而建立手工加工等就业加工基地,实现景点拼凑、乡村集群共荣的新局面。由此,常山庄也被称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国红色堡垒第一村”。

从沂蒙精神起源的核心区到更大的地理区域,是广义的沂蒙山区,包括临沂市的三区九县,日照市的绝大部分,淄博市的沂源县,潍坊市的临朐县,济宁市的泗水县,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市的部分,泰安市、连云港市的部分以及江苏省。

这些地区的红色资源富集度不高,甚至不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柱。但通过对革命精神内涵的挖掘、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革命教育的宣传讲解,提炼出了“红+蓝”、“红+文”等多种模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路径。

知青小院

日照市的红色旅游,以“红蓝交织”的英雄本色,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诗篇。王尽美、安哲等中国* * *党员青年代表,莒县浮来山支部旧址,老党员“红色社团”陈列馆,百庄北海银行等红色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重大革命事件发生地相继涌现,通过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强镇,推进红色旅游与城乡共建共促协同发展模式。通过“聚果礼”等文化旅游产品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实现红色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创造新的价值。

潍坊市临朐县以汤水垭水库精神为主题,诠释红色革命精神,建设汤水垭水库纪念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打造“红色文化、精神传递”一站式红色教育,即采取现场授课、参观展厅、授课、编排现代戏、观看专题片、讲座报告等“六个一”教学形式,为临朐红色旅游投钱。

红色旅游秉承“见人、见物、见神”的文化精髓,通过文物和英雄事迹进行红色教育,维护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广泛的社会层面和受众群体中接受红色洗礼。

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繁荣的进程中,山东红色旅游突破了“红色”或“旅游”的本体论阐释,以时代精神延伸出新的价值内涵。从红色文化的审美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从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到产业化的建设,成为国际品牌的输出。从革命老区的乡村复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信仰之地铸造的红色丰碑,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依然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文明。

二,红色旅游内涵的创新输出

红色旅游不同于享乐旅游。作为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要塑造公众对革命历史的认同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的演绎和创新表达,要保证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讲好红色故事,打造超越一般意义的心灵之旅。

(一)沉浸式场景表演

沂南长山山庄推出了“小院沉浸式演出”,以老院原有的石屋为剧场。五出戏,民兵连,女救会,战地医院,扫盲班,跟着* * *,在不同的小院里上演。剧与剧之间既有时空重叠,也有事件重叠,有的是演员上演,有的是以故事为背景,观众走进一个又一个院落。

这些剧中,有年轻士兵在“战地医院”献出生命的感人故事;也有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革命者作曲的激动时刻。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场景表演中,观众带着超越生死的感觉敲打着灵魂赞歌。

常山庄创新沉浸式表演从白天延伸到夜晚,打造了一部红色夜场剧《沂蒙四季红嫂子》。剧院坐落在一个山村里,戏台下溪水潺潺,戏台外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当地人表演地方戏,集生活场景、故事背景、舞台艺术于一体的可容纳千人的旋转舞台,依托演出平台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沂蒙红色影视演艺小镇。

沉浸在“扫盲班”解读中的小院

小院沉浸在对“追随* *”的诠释中

身临其境的演绎以情打动人

(B)数字平台再造

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知识科普直播的IP栏目《行走的文明》,打造了国内首个视频IP驱动的红色文化旅游省级数字化升级计划。栏目通过“短视频+直播”组合拳的视频呈现,挖掘齐鲁红色文化,带领观众体验“云旅游”。

尼山镇儒家故里印象打造9VR全息游学体验中心,为青年群体设计生动多彩的画面和场景,寓教于乐。借助VR、AR、5G、AI、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企事业单位满足场景设计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针对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村史馆等场景空间,升级线上体验技术,实现红色旅游全方位、全时段、全要素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定制和智能互动,优化拓展红色旅游空间,共享数字红利。

“儒教故里印象”数字场景的应用

(三)政治品牌转化为市场品牌

红色文化有很高的知名度,文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作为政府宣传主导的传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任务形象,需要在理念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将其转化为市场化、大众化、亲民化的旅游品牌。

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作为二战纪念城市,赋予了这座红色魅力的古城浓厚的历史色彩。依托古运河和古城重建,18唐王和三十里水街、水巷复兴,大运河生态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唤醒。泥塑、铁艺、布艺、刘挂窑杂技表演等传统工艺从乡村走进古城,共同打造“齐鲁文化新地标”。

第三,“红色儒学”的研究创新

在民族复兴、文化强国、乡村振兴的复调背景下,“儒家经典、红色传承”的主题逻辑是山东省乡村旅游升级的创新导向。“乡村旅游不仅要塑造,更要塑造灵魂”。齐鲁之魂在儒学,沂蒙之魂在红学。有着历史积淀和瑰丽文化载体的新时代,有必要将儒家的“孝、信、礼、耻、仁、爱、善、天人合一”思想与红色经典“家国情怀、以德治国”融为一体。

济宁市泗水县被列为乡村振兴重点县。在贫瘠的村庄上,通过建设艺术社区,实现了乡土元素与乡村农业的融合,形成了与设计、文化、乡土生态、乡村振兴的共荣,走出了一条文化艺术转化为新动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废弃的战争粮库“变废为宝”,通过农村能人打造成为“休闲谷的艺术粮仓”,包括多媒体文化交流会议室、艺术体验写生中心、中国书画工坊、乡村博物馆、杜悦集宁泗水众筹图书馆、艺术工作室、咖啡吧、烹饪工作室、艺术餐厅、艺术民宿,形成了“研究+文化创作+艺术+教育”的多元化业态。

泗水县下辖的302个乡村儒学讲堂,成为乡村文明传播的窗口,开启了村民的“红色记忆”。在这里,儒家讲解员的志愿者也是红色旅游讲解员。村民作为教育的对象,不仅可以听党史,学礼仪,还可以放飞歌曲。通过讲述乡土革命故事树立现代英雄典范,爱党爱国爱家是红色追求,乡村儒学课堂承担着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空间任务。

用音乐艺术唤醒乡村

从研究群体的构成来看,在校学生和党政企事业单位是两大客源市场。根据游客群体的不同身份和背景,设计研究课程。通过在校学生思想品德、政治、历史课程的学习,结合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设施和场所的本土化,形成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的红色课堂。

针对党政企事业单位,把队伍建设和凝聚人心的核心目标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把党性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纪念广场等公共红色空间作为传承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场所,做红色教育的传承者。

绿源新村打造“红色理学”乡村旅游

曲阜的尼山镇南接邹城,北接泗水。是三县市交界处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该镇包括共享区,尼山夫子庙,夫子洞,农读学院,鹿苑新村,风景集散地,配套服务区和环湖文化旅游产业带。

位于尼山脚下的鹿苑新村,按照“儒韵、乡风、文化传承”的主题,将儒家文化与红色经典紧密融合,打造新时代的文明实践驿站。村里的四个展厅分别以“鲁鲁鲁颂”为主题,展示了鲁源的起源、乡村记忆、非遗传承和讴歌。以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智能社区建设,建立智能绿源党群服务体系。通过手机智能绿源APP一站式服务,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绿源乡村旅游通过将党群服务功能、乡村文明建设融入儒家文化,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营销,不断植入符合绿源的旅游元素。

请到夫子洞喝茶。

无论是以《论语》命名的“里仁苏梅”,还是以科技手段创新的“儒家故里印象”,儒家之美和“红色”之名,都是作为文化载体来表达和传递的,内化了人们心中需要的呼唤和意识,开启了农村文化自觉。打造“蒙山一水”、“尼山胜境”等知名地标品牌。

“以仁为美”的新乡村建设

历史事实、革命人物和文化遗址的地方性是旅游的独特存在。尽管不同的亚文化、地域特征和历史事件造就了不同的红色旅游主题,但红色是在国家范围内对外确立的经典形象。在红色意义的建构中,乡村是文化交融和城乡共谋的基础和纽带。以红色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山东乡村,不断被创造和更新,展现着民族智慧和活力故事的中国表达。

摄影/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