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三河三湖的历史和方法
“三河三湖”是指流经我国人口密集地区的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这些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关系到全国近一半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继续推进“九五”期间确定的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一城(北京)、一海(渤海)等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十五”期间要取得成效。抓紧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治理,启动长江上游、黄河中游、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
2005年淮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流入量控制在46.6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64.3万吨/年,氨氮流入量控制在9.2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654.38+065.438+0.3万吨/年。随着淮河干流和支流持续断流,淮河干流水质进一步改善。
简介
2005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化学需氧量进水控制在6543.8+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54.7万吨/年,氨氮进水控制在0.9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7万吨/年。输水干线39个控制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6个控制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制定并实施长江、黄河、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合理配置水资源,力争2005年长江上游、黄河中游、松花江流域水质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