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是怎么死的?
附:傅光明:
我被历史搞糊涂了。
傅光明对“老舍之死”的研究始于10年前。那些年他尽可能多地拜访客户。两年前写了《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综合研究。今天的同名DVD是这次调研过程中对真人实地采访的视听版。
谈及这些年的研究经历,傅光明沮丧地说:“老舍先生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留下一点骨灰。我们都知道他死前遭受了突如其来的暴力和羞辱。然后,尸体在太平湖被发现。然而,这个自称“作家”和“牛文”的人却没有留下一句话——没有人知道,这个在小说中多次为好人安排溺水自杀结局的老人,生前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赶去参观后,我越来越发现,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历史,却根本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
傅光明说,通过采访几十个人,他几乎可以得到几十个版本对当年场景的描述。“几乎每个叙述者对这个几十年前的‘真人真事’都有不同的描述”,所以他被历史搞糊涂了!《太平湖记忆》中,老舍之死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甚至按照所谓的逻辑也无法推导出所谓的历史真相。
亦舒:
临走前,他问家里还有没有钱。
今天亦舒先生关于老舍之死的话是无奈的。“我和我妈是当年最重要的当事人——我是收尸人,我妈是葬人。妈妈说老舍被打被侮辱那晚回家。他们聊了很久,然后就背对着对方睡觉了。事实上,他们都彻夜未眠。第二天,老舍离开了不归路。妈妈说老舍的离开毫无征兆。他一直对钱不理不睬,但他问那天晚上家里有没有钱。够孩子们用一段时间吗?第二天早上,他跟妈妈说正常上班,然后他只跟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就像《茶馆》里的场景,他把当时才三岁的小孙女叫过来,弯下腰,慢吞吞地说:‘叫爷爷再见!’那天,是我赶去收尸的。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炎炎八月的日子,晚上毛毛突然下起了雨..."
在亦舒眼里,像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类似事件一样,老舍之死是一场“独角戏”。所以,多年以后,同一场景有很多种回忆,应该不足为奇。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志对历史进行重组和过滤。“这是社会和人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这种事情,没有答案,就是答案。”
持久的思想文化价值
在《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一书及光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66年8月的一天,在北京太平湖发现一具老人的尸体。他被悄悄打捞上岸,当天火化,但他的名字并没有随着他疲惫瘦弱的身体而消失。相反,很多年后,在老人生日的纪念日,人们会为他献上一个不朽的光环。他神秘的“非正常死亡”已经在不经意间成为历史传说的一部分...我们无意还原历史,只是想把老舍生命最后一刻的种种境遇,连同后人的思考,挂在历史的钩子上,用鲜活的记忆连接过去、现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