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在哪里?
临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大约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就有人类活动。秦始皇建立惠普乡,公元前85年建立惠普县。公元257年改称临海郡,公元622年改称台州。此后临海为台州郡、台州府。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台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临海撤县设市。临海文化教育繁荣,人文荟萃。自唐代医生郑虔来泰州开办书院,经教化后,民众十分重视农耕和教育,名人辈出。历代科举考试中,“一门三督”、“兄弟四士”、“父子共夺桂冠”的盛况屡屡出现,一直是台州的文教中心。历史上,宋有成、项谢神甫、皇后谢道清、宋相祖、明朝援朝抗日名将、中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王士行、南宗道教创始人紫阳真人、陈楠著名高僧等都来自沿海地区。临海风景秀丽,山川交错,“风光直向东南”。素有“江南长城”之称的泰州城墙和陶铸军事古城均被列为“国家安全”。还有陶铸国家地质公园、牛头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和被宋代文天祥誉为“海上仙国”的浙东南第一峰——括苍山。
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位于上海经济区南翼,是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南北接温州、宁波,东临大海,西接金华。以甬台温高速、金泰高速、国道104、省道34为主要交通干线,是规划中的甬台温铁路和金太温铁路的聚集地。距黄岩机场50公里,距宁波机场150公里。浙江省的第三大内河——灵江水道贯穿浙江省境内,直通东海。临海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地貌特点是“七山一水两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河流分为灵江(椒江下游)和东港。牛头山水库是浙江省第三大水库,最大库容3.025亿立方米。珍珠岩、花岗岩、蜡石储量丰富,质量上乘。水力资源丰富,已建成85座小水电站。括苍山风电场是世界级风电场,安装有33台单机容量6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
临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江南鱼米橙之乡。柑橘、茶叶、蔬菜、杨梅、草莓成为临海的效益农业支柱,还有全国著名的西兰花生产基地。无籽橘子和优质茶叶获得了无数奖项。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
改革开放以来,临海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工业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电机为主的机电工业;医药和化学工业,主要包括药品、原料药中间体和树脂;以胶合板、铝型材、塑钢为主的建材行业;五大主导产业:彩灯、纽扣、铁木制品工艺品,雨伞、沙滩椅旅游产品。临海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台州副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浙江省新兴的旅游城市。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总收入6543.8+0.766亿元,增长654.38+0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3亿元,增长654.38+0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7亿元,增长65.438+00.6%;自营进出口6.93亿美元,增长11.0%,其中自营出口6.24亿美元,增长27.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5438亿元,增长1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4元,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5732元,增长9.1%。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9.9:52.3:37.8;在台州市“两个社会”评估中名列第二。
临海未来五年的目标是:
——经济更加发展,全力建设经济强市。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分别达到265438+5亿元、24亿元和2300美元。区域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县市行列。
——文化更加繁荣,全力建设文化名城。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富有沿海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基本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巩固文化、教育、卫生区域中心地位,建设省教强市,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市。
——城市更加美丽,全力打造新型旅游城市、宜居城市。到200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3%。城市体系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基本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争创人居奖,实现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目标。
——社会更加和谐,全力打造平安海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文明公正,人民安居乐业,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
——人民更加富裕,努力建设临海小康。到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恩格尔系数小于0.35。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有效,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