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贵阳喷泉的前世

1930之前,喷泉不叫喷泉,这里的地方叫黑石。喷泉区自清末以来一直是贵阳老城的商业中心。

黑石所在的北门外,是贵阳通往云南、四川的北出口,明清时期这里开始出现集市并逐渐兴盛。当时有一幅对联讲述了这里的热闹景象:“十里庆城,城外盖千城。”但直到清末民初,这里的交通还是很落后。1927周西成占领贵州后,拆除北门,扩建连接南门至六广门道路,改名中华路;东起三民路,西至城西路被拉直。在扩建北门外道路的施工中,拆除了土地庙。

1929年,周西成在关索岭鸡公背与云贵联军李晓燕作战时,负伤溺死于巴陵河。

虽然主政贵州只有三年,但他做了很多对贵州发展有利的好事,比如建电厂,成立电力局。贵阳开始有了电灯,在城乡设立了电话局,成立了贵州大学,修建了头桥到油榨街等环城路,修建了多条贵阳到外地的长途公路。

因此,他去世后,为了缅怀他主政贵州时的功绩,华志宏、陆涛等40多位贵州各界知名人士和辛亥革命老战士联名上书继任贵州省主席的毛光祥,自告奋勇,共同出资修建周西成铜像,以示其政治。毛光祥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任命县令胡主持此事。周西成的铜像矗立在一个石台的方形塔盖上,这个石台被称为“青铜台”。黑石的名字被赋予了铜像台的名字。铜像台是贵阳市第一街景。铜像台这个地名已经用了二十多年了。

贵阳解放后,1952拆除铜像台,与102师抗战纪念塔、三桥纪念塔拆除同年。一般文献并没有明确说明政治原因,只是简单归结为交通建设的需要。

青铜平台被拆除,这里建起了由喷泉、水池、花池组成的街心花园。喷泉为主体,故称喷泉,作为新贵羊城的象征,取代铜像台的旧地名。喷泉四角,贵阳宾馆、邮局、百货大楼二楼、民族商店、贯穿东西的延安路相继建成,让这个“城内唱十里,城外唱千里”的商业发源地在贵阳近代史上更加耀眼。

2001国庆,在原有的喷泉中搭建了四个扇形不锈钢的大型雕塑,逐渐汇聚到空中,造成整体的提升感,寓意深远。之后,人们对喷泉区的回忆变成了欢乐的“大背包”雕塑。

十年后,为了给城市交通让路,环岛喷泉被拆除。和它曾经取代的那些东西一样,“大背包”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了地名“喷泉”。

几百年来,这里的面貌一直在不断变化,但不管叫什么名字,也不管有没有雕像,“城内唱十里,城外唱千里”仍在上演,只不过是换上了另一层时代的外衣。

注:图像数据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