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旧址建设历史

这里原是清末镇远总司令部的中恒衙门。民国初年,改建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在抗日战争中,它成为国民政府的第二个日本战俘收容所,用于收容和惩戒日本战俘。日本反战作家陆迪根等人称之为“和平村”,故其名称沿用至今。

从1938到1941,这个研究所隶属于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厅(1940后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由郭沫若(主任)、杨汉生、冯乃超等进步人士和文化工作者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也通过中共特别支部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1938年冬,在郭沫若、冯乃超的领导下,日本反战作家陆迪根、池夫妇组织了一部分有觉悟的日本战俘,成立了“中国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同盟”,后将总部设在重庆。

1940年秋,中共驻文化工作委员会特科派康天顺(后改名康大川)到镇远日本监狱工作。康留学日本,以中校行政长官的公职惩戒日本俘虏,进行反战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和优待敌俘政策的感召下,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下,日本人民反战联盟西南总部负责人吕迪根先生和夫人动员和组织了部分有觉悟的日本俘虏志愿组织“日本人民在华反战联盟和平村工作队”,成员超过150人。

贞元时期(1938 65438+2月-1944 165438+10月),第二俘虏收容所先后关押了600多名日军俘虏。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中国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的影响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员耐心对待日本俘虏,不仅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还为他们安排娱乐活动,使战俘们逐渐从日本军国主义的阴影中清醒过来。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副主任的周恩来、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推动下,日本反战作家陆迪根、段丽阳·池田组织在避难所中被唤醒的日军俘虏,创办“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中国和平村训练班”(后改为“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中国和平村工作队”),开赴前线开展反和平村于6月1985+065438+10月被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