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更迭的幕后制作
差不多10年前,导演彼得·博格就开始构思电影《改朝换代》,灵感来自于他偶然看到的一则新闻——那就是1996年6月25日沙特最著名的“卡巴塔”恐怖袭击:沙特真主党引爆了一辆装满燃油的卡车。在这次大爆炸中,19名美国人和1名当地人当场死亡,另有372人受伤。这是那里最残忍的“反美”恐怖袭击,震惊了全世界。
彼得·博格仍然清楚地记得这次恐怖袭击如何影响了美国和沙特的外交关系:“显然,这次恐怖活动完全是针对美国的...与此同时,沙特也为这场悲剧绞尽脑汁,其痛苦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所经历的。正是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第一次要求干预沙特的执法系统并一起调查案件。然而,结果证明,调查过程是复杂和吃力不讨好的。沙特对美国的感受并不领情,也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当时就想,如果把这个话题搬到大银幕上,这是多么引人入胜的故事构思,既能比较美国和沙特的文化差异,又能讨论这种差异会引发多少疑惑和冲突。但是,当两国都为根除宗教中的极端势力做出努力和回应时,无论差异有多大,都会逐渐消失。”
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个故事观念一直萦绕在彼得·博格的脑海里,伴随着他接连导演了《追逐的时刻》和《周末夜》,伴随着他在《上一层楼》中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在此期间,博格和一位非常亲密的沙特朋友多次讨论政治局势和沙特与美国关系的复杂性,并逐渐完善了这个故事构思。然后,改变美国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彼得·博格突然发现,拍这种电影的时机已经成熟:“911事件后,整个美国出现了反沙特的仇恨情绪,因为很多劫机者都来自那里,而本拉登是沙特阿拉伯人...但这种情绪并没有影响到我和沙特阿拉伯。消除这种仇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家看一部沙特和美国人对抗极端暴力组织的电影。至少这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彼得·博格一直想拍一部动作惊悚片,展示两国合作维护和平。他说:“整个故事围绕着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展开,他们分别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和沙特军官。”2003年夏天,这个想法终于得到了除博格之外的其他人的认可,被正式提上日程。
与政治无关
2003年6月,彼得·博格走进隔壁迈克尔·曼的办公室,告诉他这个故事的想法,并问他是否愿意成为这样一部电影的制片人。当时迈克尔·曼(michael mann)正在为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执导的《航海家号》(The Voyager)担任制片人,而他恰好非常喜欢通过与有实力的导演合作来挑战权威的话题...迈克尔·曼的加盟让博格精神大为振奋,他突然想到了三十多岁还不出名的编剧马修·迈克尔·卡纳汉。博格记得看过他写的一个戏剧剧本,名为《士兵场》,讲述了一名芝加哥警察与黑手党和俄罗斯黑帮斗争的故事。无独有偶,迈克尔·曼也看到了,非常喜欢卡纳·汗的文笔。
彼得·博格最欣赏《士兵战场》的是马修·迈克尔·卡纳汗赋予它的所有战略观点,所以他知道卡纳汗绝对能把他的想法物化,拍成完整的电影剧本。博格说,“卡纳·汗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也知道应该在合适的时候给故事增加一些宏大的动作场面。因为我们不想把电影变成揭露政治弊端的时事作品,我们希望它是一部兼具娱乐性和冲击力的票房制作,然后以公正的态度真实地反馈我们的政治环境。”博格最终和迈克尔·曼一起把这个故事想法卖给了环球影业。
对于迈克尔·曼(michael mann)来说,似乎他只对惊悚片和具有爆炸性主题的巧妙剧情情有独钟,所以彼得·博格提出的电影概念让他难以掩饰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在最敌对的环境下调查恐怖袭击?迈克尔·曼认为,围绕美国联邦调查局经纪人罗纳德·鲁瑞的故事肯定会创造出巨大的戏剧张力:“没有人希望你去那里,即使你的政府不支持你...这些负面力量形成了冲突的源头,最终让两个完全不同法系的警察和军官产生了一种只存在于兄弟之间的依赖和忠诚。因为他们是爱家的普通男人,当然也要对国家的安全和平负责。”
制片人斯科特·斯图伯之前曾与导演彼得·博格合作过《追捕时刻》和《周末午夜》。作为环球影业负责全球电影发行的副董事长,他知道这个故事创意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我和博格、迈克尔·曼一起吃午饭,他们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告诉我马修·迈克尔·卡纳汉正在为这部电影写剧本...我也喜欢卡纳汉的《士兵的战场》,所以我买给环球影业是一个非常简单容易的过程。”
然而,在此之后,司各特·斯图伯宣布他将离开与环球影业的另一位制片人玛丽·帕伦特一起创立的电影公司。彼得·博格和迈克尔·曼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联系了斯图伯,请他留下来...而“朝代更替”也确实被斯图伯带到了宇宙图景中。他无法想象自己的离开可能会扼杀这么优秀的作品,于是答应继续做制片人。与此同时,沙特再次发动了针对西方人的恐怖袭击,2003年5月——马修·迈克尔·卡纳汉(Matthew Michael Kanahan)表示,他将把这一悲剧作为剧本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