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简介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畲族百分之九十九使用中国客家话,通用汉语。
畲族分布区属东南丘陵地带,山峦重叠,海拔500-1500米不等。小溪弯弯曲曲,又短又急;靠近海洋,气候温和湿润。冬天虽然冷,但是霜期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农产品主要是大米、红薯、小麦、油菜、豆类、烟叶和土豆。山区盛产树木和竹子,这是畲族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木材量大,树种多,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土特产非常丰富,有茶叶、油茶、纸张、笋干、花生、苎麻、蘑菇、樟脑、松油和珍贵药材等。福建和浙江的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山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铁、金、铜、明矾、石墨、石膏、硫磺、滑石、云母、瓷土和许多其他有色金属。
畲族历史
关于畲族的起源,众说纷纭。她和姚分别来源于长沙武陵人说、南蛮后裔说和汉晋古越人后裔说。公元前7世纪,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被称为“满”“满辽”。南宋末年,从14世纪开始,其中一部分迁徙到闽东、浙南等山区。明清时期,出现在福建东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音乐
畲族生活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的山区,人口约33万。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所以普遍使用汉语。他们相信鬼神,崇拜祖先。
畲族有许多大型歌会,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歌手经常要唱几天几夜。在山地劳动中,人们经常用歌声交谈,每个人都唱歌。这首歌被人们用来消除工作疲劳和庆祝丰收。
畲礼仪
畲族是一个文明礼貌的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古朴、淳朴、优秀的传统风俗习惯。
在道德规范方面,畲族人崇拜祖先、尊重祖先的传统,以及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逐渐吸收了孔孟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哲学,形成了具有她独特风格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客人上门,要先奉茶,一般喝两个菜。还有一句话:“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漱。”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渴了,可以提前解释,直到他对饮料满意为止。如果来访者是女客人,主人还会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畲族庆祝节日
畲族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福建省福安县、宁德县畲族的民间节日。
畲族人把8月15日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和客人一起唱歌是畲族特有的习俗。中秋节不仅要陪客人唱歌,还要在县城里专心唱歌。
节日那天,人们一起来到县城,白天走亲访友,晚上开始唱歌。唱歌的时候男女站在一边,女的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与演唱的女性也要和演唱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聪明的歌手可以随意改变曲调。除了二人转,他们最喜欢的双音叫“双条落”,是二人转的一种演唱形式,有很强的畲族特色。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福建省福安县和宁德县畲族的民间节日。
畲族婚姻习俗
畲族一夫一妻制,同姓未婚。畲族的婚礼有独特的味道。岳家迎接新郎。岳家聚餐,桌上什么都没有,新郎必须一首一首地说出歌曲的名字。比如他要筷子就唱“筷子歌”,要酒就唱“酒歌”,厨师也会跟着歌唱,他的东西就出来了。饭后,新郎要把桌上的东西一个一个唱回来。
在畲族中,除了通常的女婚外,还有男娶女的婚俗。男人娶女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娶了未婚女子,叫“做女婿”;寡妇女婿叫“家”。没有儿子的家庭有很多儿子可以通过婚姻收养,但是很多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通过婚姻收养,让女儿保留“儿子”(也就是女婿)。一般养子的孩子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是“两个家庭”,也就是结婚头几年要照顾两个家庭,居无定所。若干年后,可以确定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在夫妻俩家里安家。
结婚前有两个阶段:说亲和订婚,还有很多礼仪。结婚时,男方派出由新郎舅舅、唱歌的“赤郎”、伴郎的“结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组成的迎亲队伍,在婚礼前两天由媒人带领到女方家,放鞭炮开门、送礼、脱鞋(脱凉鞋、洗脚、穿新布鞋)。当晚的歌宴将持续一整夜。如果男歌手回答不了女歌手的问题,脸上就会被抹上锅底,引来笑声。第二天,在女方家里,给她举行了一个“求爷爷”的仪式,就是向祖宗牌位报婚,求祝福。后来,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放在床上,母女坐在床边哭泣,称为“哭嫁妆”。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根据婆家的远近决定上轿子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赶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能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偕老。在新娘家的前门外,新娘要一把伞来代替前面铺的红布包,象征着继位。去nave的路上,婆家的亲戚朋友会撒花生,祝他们多子多孙。新郎在中殿祭拜祖先后才见到新娘。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举行回礼。住两四个晚上,然后回你老公家。直到今天,这个古老的规则仍然在畲乡被遵循。
畲族服饰
畲族的女装,各地略有不同,其* * *特点是上面刺绣较多。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衫,在领子、翻领、衣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种刺绣图案和花鸟、龙凤。畲族妇女最重要的服装是“凤装”。用红绳绑着的长辫子高高地扎在头顶,象征着凤凰头;在衣服和围裙(手巾)上用红色、粉色、杏色和金银丝线绣出五颜六色的花边图案,象征凤凰的颈、腰和羽毛;一条金色腰带系在腰后,象征凤尾;全身佩戴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冯明。已婚妇女一般穿“凤冠”。用红布手帕包裹精制的细竹筒,挂一个长30多厘米,宽3厘米的红绫而成。冠上有一枚圆形银质勋章,额头垂下三枚小银质勋章,名为“龙脊”,表示是“三公主”佩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置有一个传说:畲族始祖潘立功,高辛帝将女儿三公主许配给他。他们结婚时,皇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有宝石的凤裙,祝她像凤凰一样吉祥幸福。有了孩子后,三公主还把女儿打扮成凤凰。女儿出嫁的时候,凤凰从广东凤凰山来,送了一件凤衣作为嫁衣。从那以后,她的女儿会穿上凤凰的衣服以示好运。有些地方,新娘直接叫“凤凰”。因为新娘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不跪。
畲族饮食
日常主食以大米为主。除了米饭,还有各种用米饭做的蛋糕。她经常吃的大米有三种:籼米、粳米、糯米。从粘性来说,糯米最粘,其次是粳米,籼米基本不粘,但籼米产量最多,籼米是畲族最常吃的大米。红薯也是畲族农民的主食之一。粉条是畲族招待客人,制作小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大多数畲族人喜欢吃辣。一般家家都有火锅做饭吃。除了常见的蔬菜,豆腐也是经常吃的,农民招待客人最常见的菜就是“豆腐脑”。最多的肉是猪肉,一般用来炒菜。竹笋几乎是她家一年四季的蔬菜。有一种说法,一年十二月八月无笋,用茭白代替。除了鲜笋,还可以做成笋干长期保存。喝茶是畲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多是自产的烘焙绿茶。
畲族的酒主要是自己酿的白酒和糯米酒。静宁山区还有一种绿色曲酒。白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
典型的食物有:腌制的生姜;泡菜是畲族风味菜肴,通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并被称为坏辣椒、坏姜等。端午节吃粽子,民间称之为号角;黑米,三月三的时令食品,是将黑米树(畲族语称为黑枝)的嫩叶捣碎,用汁液浸泡糯米,煮熟后成为黑色有光泽的黑米。都说吃黑米不怕蚂蚁咬。
畲建筑
他们住的房子大多建在山坡上,那里有水,可以遮阳。土木结构的瓦房现在很普遍。
畲族人盖房子,一般都是先把柱子梁起来,搭起架子,再用瓦片盖屋顶,最后在四周砌墙,铺地板,整修内部。所以畲族盖房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的,农闲时多干活,农忙时少干活,所以盖房子需要的时间往往拖了好几年才完工。
畲族盖房子的时候,经常会请村里的亲戚朋友或者劳力来帮忙。有的帮木头,有的帮贴面,有的帮砌砖,有的帮劳动。大家一起努力建设好房子,发扬团结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一般来说,帮工是没有报酬的,只提供饭菜。那些雇佣木匠和泥瓦匠的人需要支付工资。
畲风俗
生活中也有很多禁忌,比如男性18岁不结婚。没有狗肉,没有轿子,没有喇叭,没有乞丐,没有民夫等等。
节日里有很多禁忌,比如正月初一,忌挑粪、轿子、吹喇叭;避免成为乞丐;避免吃狗肉。2月19日观音生日,禁止烘烤,3月3日不下地。
她信仰宗教
畲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和祭祖,每年2月、7月、8月的15日是祭祖日。
盘瓠的神话传说,以及盘瓠在畲族社会中广为流传的图腾礼仪、图腾标志和图腾禁忌,典型地反映了畲族图腾文化的特征。
《盘瓠传说》的大意是:古时候,高辛女王患耳痛三年,然后从耳朵里取出一条虫子,在盘子里繁殖,后来变成了龙狗。高辛皇帝给她取名为龙期,即所谓的盘瓠。当时狗军来袭,皇帝上书求智,提出谁能斩王凡,谁就嫁给三公主。龙狗揭开名单后,去了敌国,被王凡灌醉,把他的头咬下来,回国送给高辛帝。高新迪想离婚,因为他是狗。潘虎用人类的语言说:“把我放在金钟,七天七夜我就成年了。”潘虎进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就开了金钟。看到他变成了一个人的身体,但是他的头没有变。于是潘虎娶了公主。婚后,公主和盘瓠一起住在山里,靠打猎和种田为生。他生了三子一女,长子叫潘,名叫能,次子叫兰,名叫光辉,三子叫雷,名叫聚友。他的女儿嫁给了钟(也叫“字子”)。
畲族人世代相传,赞美祖先盘瓠的功绩。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对象。畲族先民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盘瓠塑造成一个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称其为畲族始祖。长篇叙事史诗《高皇帝之歌》(又称《盘瓠王之歌》)以淳朴深厚的民族感情,追溯了畲族的起源和历史,以及盘瓠的不凡经历。它被视为畲族的祖传歌曲和历史歌曲,并以畲族语言传唱至今。除了口口相传,在服饰的狗尾巴造型、生活中禁止杀生吃狗肉、禁止说或写狗字以及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方面都有它的图腾崇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