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中山路所有相关数据
中山路是以孙中山在此歇息的亭子命名的。中山路的地理坐标是北纬20° 02 ',东经110° 20 '。这条路位于海口老城区的中部,东西走向。东起博爱北路,西至新华北路,全长207米,街宽12米,混凝土路面。道路多为骑楼式建筑,是海口老城区最早的道路之一。名称的由来与演变:该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原名“环海坊”,后改为北门外路,后改为正街(以大庙命名)。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为中山路。相传当时路中间有一座亭子。孙中山先生来海南时,曾在此亭驻足。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条路被命名为中山路。走在中山路上,我放慢脚步寻找历史的回味,没想到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海口老城区这条较早的商业街,其实隐藏着海口老城区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古刹古宅。这些在古建筑、历史、民俗文化中具有重要文物和科研价值的古刹古宅,隐藏在闹市商业街被遗忘的角落,处境堪忧。一铺养了三代,中山路主营五金电料。中山路很短,只有200米左右长。记者从博爱北路穿过中山路,由东向西到新华北路,步行仅需5分钟。中山路* * *有123个门牌号,是海口市保存最完整的老街。目前这条街主要经营五金电器。店铺开在骑楼下,铺得很深,给人一种在家做生意的感觉。街道两旁的骑楼保持着原有的建筑风格,骑楼外墙上隐约可见花卉、植物、鸟类或龙凤的雕刻图案,透露着几分典雅和古朴。骑楼临街的外墙以白色为主。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墙面已经斑驳褪色,部分窗户的椽子已经腐蚀脱落。墙上不经意间可以看到同样的杂草和藤蔓,枝叶在风中摇曳,无声诉说着老街的沧桑。中山路不像圣德沙路那样人流不断,但人来人往,生意兴隆。“一铺养三代”。街道的铺面可谓寸土寸金,没有一家闲置的空铺。街道居民充分利用临街的每一个空间开店敛财。记者注意到,在中山路南街,一些店面不足3平方米的空间,也有一些卖烟、酒、复印、打字的小店。商人们在狭小的天地里舒舒服服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在市中心的商业街上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沐浴着300年的历史风雨,街上的骑楼依旧,店铺依旧,商业氛围依旧。秋祠堂,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在街上寻找过去。有居民告诉我,中山路63号有一栋很老的居民楼,历史悠久。在热心的吴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这个隐藏在闹市商业街中的古老院落。邱宗慈,位于中山路63号,位于骑楼之间,立面低矮不显眼。两扇沉重的旧木门虚掩着,一推门就有一个洞。这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入口门是前厅屏风。转过屏幕,你会看到一个天井。过了天井就是房子的大堂,也叫祠堂。往回走,有中厅和后厅。厅与厅之间的连线两侧各有六间横屋,各厅左右各有四间对称的房间。全屋占地1100多平方米,有22间大小不一的房子。据这栋房子65岁的主人邱庆年说,这栋古宅建于清朝。这座房子是邱成顺的祖先建造的。他在海口做陶瓷生意。赚到钱后,他在中山路上盖了房子,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邱氏宗祠。从邱成顺到现在,是第七代。邱家香火旺盛,这个古宅衍生出了100多位邱家后裔。住在老房子里的,还有秋的六个后人。虽然祖屋已经破旧了150多年,但邱家的后人依然怀念着这个古老的家园。这座古老的房子到处都有古董的味道。门窗雕刻工艺精湛。地面铺着红石板。经过百年的践踏,天井和祠堂里的石头地面已经磨损开裂。凝视着斑驳的石板,我仿佛隐约听到了邱家祖先古老的脚步声。邱大堂金碧辉煌,香炉、八仙桌、太师椅,都是精美的雕刻工艺品,其古朴精美的图案和造型令人叹为观止。房子的主人邱庆年老人告诉记者,祠堂里有八把雕花太师椅,其中四把被小偷偷走,剩下四把。曾有人出价3000元买椅子,被邱家人拒绝。老房子的中央大厅旁边还有一个赛马场。现在新房子拆了,但是马场旁边有一口古井,是盖这个房子的时候挖的。所有居住在邱宗祠的邱子孙都喝这井里的水。解放后,市区用上了自来水,这口古井废弃了,但依然常年清澈,从未断流。邱家后人还在井边供奉了景隆的“神位”,烧香祭拜。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去年年底,邱老宅的后屋被台风吹倒,梁柱横放在空中,砖瓦倒塌。邱家的后人很担心:这位老祖宗在中山路留下的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不知道还要在风雨中撑多久。有700年历史的天后庙急需保护。记者在中山路87号的门牌前驻足。巷子对面悬挂的一条写着“纪念妈祖文化节”的红色横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巷子的街口有一副对联:第一副对联是“圣德随天赐航海普渡”,第二副对联是“母仪叫厚福泽万民”。进了巷子大概50米,看到一个厢房,里面熏香,烛光明亮。总有相信女人的好男人,焚香点烛,拜一个女偶像。原来,这就是有着700年历史的海口天后宫,又名天后宫。庙里供奉的祖位是妈祖(天后娘娘)。负责天后宫的中山路居民武和平得知记者的身份后,向记者展示了一叠关于海口妈祖庙的资料,让记者大吃一惊。资料显示,天后宫(又称天后宫)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多次翻修。天后宫占地约1400平方米,分为前厅、正殿和两侧厢房。是海口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之一。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极具保护价值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却没有得到妥善保护。2000年11月27日,海口市商业企业改制时,天后宫作为从直管公房中扣除职工安置费的一部分,以9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原中山路华侨商场的31名职工,并办理了产权过户手续。记者看到,天后宫的前庭已经被扩建成了三个临街店铺,正殿被分割成了三个大仓库。前厅和正厅堆满了各种货物,紧挨着正厅的屋顶瓦。仓库阴暗潮湿,布满蜘蛛网,正厅的雕梁画栋破损斑驳,屋顶上生长的榕树从顶梁垂到地面。沿着通往屋顶的楼梯,记者看到正殿屋顶上写着“咸丰十年”的字样。屋顶的四面用红色和绿色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屋顶上长着几株杂草,随风摇曳。妈祖庙沦为仓库的现状引起了文物保护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强烈关注。四年来,他们一直在呼吁抢救和保护,尽快将“妈祖庙”建成海口新的旅游景点,但目前的情况仍然如此。一些居民悲伤地告诉记者:妈祖庙成了仓库,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抢救有700年历史的妈祖庙刻不容缓。处境堪忧的妈祖庙何时才能恢复本来面目?走出岁月没落的妈祖庙,记者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