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陶瓷北流陶瓷的历史

北流陶瓷起源于夏商时期。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岭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北流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新圩刘妈村石文化,除了石铲和石斧外,没有陶器。从夏朝到商朝,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私有制萌芽,北流河流域出现了私人制陶作坊,地处南方偏远之地,但北流没有出土任何器物。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这种陶器进行了检测,发现氧化铝含量较高,而且经过高温烧制,具备了一些原始瓷器的属性。这种陶器在北流已有出土,现藏博物馆“米形陶罐”,直径22.8厘米,高28.3厘米,足径16.3厘米。沿着溪口的边界有一条裂缝。是当时的器物,也是目前为止北流发现的最早的陶器制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浮雕陶器在当时的北流是普遍存在的。

北宋中期,瓷窑已遍布广西,北流河谷的应庆窑遍布全国,顺流而下。规模较大的瓷窑有:北流的岭东村、苍田村、万窑村,荣县的城关、大华,岑溪的杜南,藤县的中和,瓷窑多达200座。古陶瓷专家魏仁义考证,位于北流河源头的岭东窑是北流河流域最好的制瓷业。丰富的陶瓷土壤资源、森林资源和水动力资源造就了其独特的发展条件,如今岭东仍流传着“九十九窑”的传说。可想而知,当时岭东大大小小的溪流,至少有1000台水车,800多台水磨。车轮转动,水车滚动,便是“重水车夹河,雨前几声雷”的壮观景象。此外,与江西景德镇瓷业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李宏庆在《广西出土陶瓷》中介绍:“北流河流域宋代生产的青瓷,可与景德镇媲美,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誉。可以说,北流河流域的瓷窑群是素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的首府。”所以达到顶峰也不足为奇。

北宋末年,北流瓷业依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此外,元兵南下,大批北方瓷艺人涌入两广。北流岭东、苍田、万窑村等瓷窑,赢得了众多家族的实力。虽然产量没有增加,但产品质量更加精细,产生了大量的玉质多样的青瓷器皿,造型各异,风格独特。

北流的青瓷在风格上更接近景德镇的瓷器。根据对中国名窑的初步科学总结,“宋代江西景德镇烧制青瓷,安徽、福建、潮州的宋代瓷窑也烧制青瓷,但都不及广西北流河流域的中和窑、岭东窑等品种精美”。北流出土的瓷器印花图案,由南宋嘉定元年李武都、绍兴二年梁二郎制作,相当精美。中国科学院文物研究所的李德金也认为,岭东古窑出土的大量青花瓷,为广西之最,全国罕见。无论从质量、品种、规模来说,在当时都是世界前列的。

岭东出土的不完整的宋代器物中,有一些印纹是负纹,如莲、菊、鸟等,纹饰简单粗放,同时采用叠烧法。如“惜春二年花叶碗印象”、“影青菊花纹瓷灯”等,显示了强调追求品质的南宋时期不成熟的瓷业繁荣衰落的迹象。

宋代制瓷业在宋末逐渐衰落,但却达到了封建社会北流乃至岭南制瓷业的巅峰,创造了中国南方陶瓷史最辉煌壮丽的一页。民国以来,北流的制瓷业虽有衰落的迹象,但仍相当繁荣,其产品在两广颇有名气。据民国22年的《广西各县调查》,“北流瓷器出口约15000件,陶瓷约151000件”,但此时由于国家内忧外患,陶瓷业也在劫难逃。而北流,千百年来一直是作坊管理、手工操作、技术和品种陈旧的格局。从抗战初期到解放前夕,北流的陶瓷工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总的来说,北流的陶瓷工业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沉浮,这种文化是以中国陶瓷发展史为基础的。虽然它的历史和繁荣比耀州、景德镇等先进地区的一些窑址要晚,但她却创造了岭南乃至中国南方陶瓷发展史上最壮丽的一页。对南方的历史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