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催化的发展历史
酶催化的本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比较:
1,同点: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几乎不消耗;2)仅催化现有的化学反应;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4)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5)会发生中毒。
2.区别: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
1,高效:酶的催化效率高于无机催化剂,使反应速度更快;
2.特异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种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
3.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约4000种;
4.温和性:是指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5.活性可调性:包括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
6.某些酶的催化作用与辅助因子有关。
7.可变性,因为大部分酶都是蛋白质,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破坏。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35 ~ 40℃之间,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40 ~ 50℃之间。细菌和真菌中酶的最适温度差异较大,酶的最适温度可高达70℃。动物体内酶的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比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植物中的酶的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酶的这些性质使细胞内复杂的物质代谢得以有序进行,从而使物质的代谢适应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一种酶由于基因缺陷而缺失,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活性减弱,那么这种酶催化的反应就会异常,物质代谢就会紊乱,甚至会发生疾病。因此,酶与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酶的来源
所谓酶,在希腊语中是指它存在于酵母中。即在酵母中发现各种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然后这样命名。这个时候,“酵母”永远是活的有机体=微生物,“酶”是活的物质=产生生命活动的不可思议的物质(按照形象来说,叫它活的物质可能更好)。
但酶不等于酵母:只能说酵母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中含有酶的种类和单位体积酶最多的!尤其是啤酒酵母!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其中含有许多酶。酵母有细胞组织,而酶是蛋白质。通常一个酵母中有上千种蛋白质,所以酵母中含有酶,但酶不等于酵母。
酶的发现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l·斯帕兰扎尼(1729-1799)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实验:把肉放进一个小金属笼子里,让老鹰吞下去。过了一会儿,他拿出小笼子,发现肉不见了。因此,他得出结论,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什么?他不知道。
1836年,德国科学家王石(T. 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消化之谜。
1926年,美国科学家j . b . sum 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晶体,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先后提取出各种酶的蛋白质晶体,并指出酶是一种生物催化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 .切赫,1947-)和奥特曼(S .奥特曼,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编辑本段】酶的命名
通常有两种方法: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
习惯命名
通常根据两个原则:
1.按酶催化的底物分:水解淀粉的酶叫淀粉酶,水解蛋白质的酶叫蛋白酶;有时会添加来源以区分不同来源的同种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2.根据酶催化的反应类型,催化底物分子水解的称为水解酶,催化还原反应的称为还原酶。
还有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酶的其他特性,根据以上两个原则综合命名。
习惯命名简单,使用时间长,但不系统,不合理,导致一些酶的名称混乱。比如肠激酶和肌激酶,从字面上看类似于两种来源不同、功能相似的酶,但实际上它们的作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再比如:铜硫解酶和乙酰辅酶a转酰酶其实是同一种酶,只是名字完全不同。
鉴于上述情况和新发现的酶越来越多,为适应酶学发展的新形势,国际生化协会酶委员会推荐了酶的系统命名方案和分类方法,决定每种酶应有一个系统名和一个习惯名。同时,每种酶都有固定的数量。
系统命名
酶的系统命名是基于酶催化的整体反应。规定每种酶的名称应明确标明底物名称及其催化性质。如果两种底物在酶促反应中反应,两种底物都应列出并用“:”隔开。
比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名)写成系统名时,其两种底物“L-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要同时列出。它催化的反应性质是转氨作用,所以称为“L-丙氨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
因为系统命名一般都很长,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描述的时候可以用习惯名称。
[编辑本段]酶的分类
根据酶催化反应的不同性质,酶可分为六类:
1.氧化还原酶
促进底物的氧化或还原。
2.转移酶类
促进不同物质分子间某些化学基团的交换或转移。
3.水解酶(水解酶)
促进水解反应。
4.裂合酶类
催化底物分子双键上加基团或去基团的反应,即促进一种化合物分裂成两种化合物,或由两种化合物合成一种化合物。
5.异构酶
促进异构体的相互转化,即催化底物分子内的重排反应。
6.合成酶(连接酶)
促进两分子化合物结合,同时断裂ATP分子(或其他核苷三磷酸)中的高能磷酸键,即催化分子间的缔合反应。
根据国际生化协会公布的酶的统一分类原则,在上述六大类的基础上,根据底物中作用的基团或键的特性,将每一类酶分为若干个亚类;为了更准确地显示底物或反应物的性质,每个小类又分为若干组(子类);每组直接包含几种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