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是谁?

何香凝(1878.6.27-1972.9.1),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一八九七年与廖结婚。1903年,夏赴日留学。9月,与廖见面,多次拜访孙中山。我决心投身于民主革命,并受孙中山的委托,积极参与留学生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李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随后的几年,我在东京女子大学和当地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信件等后勤工作,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军旗等图案。他在东京的公寓已经成为孙和联盟主要成员经常聚会的地方。黄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廖、、孙一直跟随孙左右,为袁打抱不平,维护法律。起义期间,陈炯明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尽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他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起成为孙中山联俄、联* * *、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支持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她出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危时,他进京料理病情,是孙中山遗愿签证申请者之一。孙中山和廖相继逝世后,他们继承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大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5438年6月+10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执行委员。代理妇女部长后,她积极支持北伐。[编辑本段]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与宋庆龄、毛泽东等人通电反蒋。1929年,他愤然拒绝蒋介石,出国定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国斗争,任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他和宋庆龄提出恢复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主张,即联俄、联农工,要求全国两党团结合作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1946年参与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建工作。1948年1月,他和李一起创建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担任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NPC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1972年9月1日病逝于北京。该书编为《双清文集》第二卷。【编辑本段】何香凝,艺术作品,笔名双清地主,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随丈夫廖来到日本留学,在女子美容大学学习日本绘画,后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根据革命需要,绘制和绣制军旗、标志、布告和军票。辛亥革命后受广州岭南画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25年后,为革命奋斗,有一段时间不能画画。20世纪20年代末,我经常画梅花菊花和冬天从不谢恩的松树。在上海和香港举办艺术展。1929年去了法国巴黎。九一八事变和一一二八事变后,他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陈等组成“冷社之友”,举办义卖展,慰问前线抗日将士。1938年后移居香港,支持宋庆龄成立的中国保卫同盟,向海外华人宣传抗战,为八路军、新四军筹款。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松、梅、菊,偶尔也有山水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他去桂林卖画为生。光复后返回香港。1949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作为中国革命的老兵,何香凝从未放下过画笔。她早期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日本画风,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画作享誉海内外。她善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触圆润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寓意生动。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狮子》、《梅花》、《高松地图》等。作品《风景》展现了大山深处农民的田园风光。远处的山很重,笔法潦草,远处隐约可见电线杆和屋顶,近处的小桥流水,像一幅世俗的画。这幅冷漠的画面背后,是画家的心理委屈。从绘画日期和诗题词可以推断,这幅画是画家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揭示了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1979年,何香凝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982年,廖何香凝纪念馆在广州落成。出版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集》、《双清诗画集》。【编辑此段】何香凝与广州农业学校为纪念廖先生,何香凝于1925年10月5日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提议建立公园和农业学校。后来,由于种种困难,仲恺公园没有建成。仲恺·A&M学校于1927年3月26日正式开学。仲恺A&M学校位于广东省土敏土厂(水泥当时叫土敏土)旁边,成立于1970年,是当时中国继天津开平水泥厂之后的一家水泥厂。至今,在这家工厂里还依稀能看到“财政部直属广东土明土厂”的字样。1917年和1923年,孙中山两次迁至广东土明土厂,并将该厂作为大元帅府。这两次,出任财政部廖。因此,何香凝把仲恺A&M学校的地址选在广东土明旁边,也就是孙中山先生故居旁边。2003年,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地址是广州东沙街18号,而仲恺A&M学校(现仲恺农业工程大学)的地址是广州东沙街24号,仅3米之遥。1925年8月20日,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在广州逝世后,广州国民政府在国家的配合下,成立了纪念廖先生筹备委员会,何香凝任主任,成员包括蒋介石、李、、陈、顾颖芬等。1925年11月30日,何香凝在广州举行的“廖之死追悼会”上说:“廖先生曾说中山路有无限希望,中国蚕桑日渐衰落,不提倡养蚕,不足以救权。所以我们现在提议在中山路上建一个廖先生的纪念园和一个农工学校,就把它作为纪念保留下来,发展农工。现在我们将举行募捐,我们真诚地希望所有的同志都努力帮助,以实现廖先生的抱负。”关于学校用地的问题,在广州中山路征地比较困难,后来我在何香凝身边奔波,在广州土明土厂旁边弄了块海涂地作为仲恺A&M学校的用地。由于廖此前担任过财政部长、农民部长、工人部长,积极贯彻孙中山的农工政策,被称为工农群众运动的保姆,所以何香凝将学校命名为A&M学校。捐款支持仲恺农校的有香港罢课委员会、广州黄埔军校师生、粤港各界人士、海外侨胞如胡文虎、广州以外的各界人士。1927年3月26日,仲恺农工学校正式开学。何香凝担任校长,后来挂了15年名校。何香凝当时的职务:1925年10月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部长,后任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1926年1月,何香凝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仲恺A&M学校曾聘请著名教育家许崇清担任校董会主席。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也为仲恺农工学校的校舍题词。仲恺A&M学校开学时,有两个班,一个是三年制本科,另一个是一年制实习课程。1920年代出版的《仲恺A&M学校概况》简介:1927年的开学决议是招收蚕师二班,学历比较浅,毕业期一年,称为实习师。基于书上对农夫之子的简略了解计算。所有吃穿住行由政府提供,每月补助三元。毕业后,他们将具备相当的技能,能够深入民间,领导改善工作...其次,他们会招收一班高中毕业的屌丝本科生,学费和饭钱自己出。三年毕业。注重实验,同时教授理论。管理要彻底,训练要严谨,为国家建设培养勤奋有常识的工业人才。“第二,1927年4月,两国第一次合作失败,两党斗争愈演愈烈。此时,何香凝与其他国家合作参与武汉国民政府。但是南京和广州已经开始清* * *了,广州* * *生产者都逃到武汉了。武汉也维持着国与国* * *合作的局面,何香凝在上海发出了痛斥蒋介石的电报。何香凝在武汉致电国民党广州当局,决定辞去他在广州的兼职,但要求广州当局不要以政治分歧为由解散仲恺A&M学校。电报说:“国民党广州政治部和广东省政府成员证明,宁湘现已辞去广州政治部和广东省政府成员的职务。只有那些提出要求的人,仲恺农业学校的经费才有望得到维持。“1927年7月,清王朝被武汉国民政府反* * *后,何香凝避难庐山,当时表示不参政,实际上采取了消极观望的态度。1929年,当时沪上许多著名书画家慷慨捐赠了许多名家书画,资助何香凝创办的仲恺A&M学校,并作为仲恺A&M学校的经费公开出售。1929年9月,何香凝带着自己的画到南洋、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义卖筹款。没过几个月,在华侨的支持下,何香凝向仲恺A&M学校汇款10万元,学校用这笔钱扩建了实验楼,修建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库,购置了图书、仪器和设备。20世纪30年代,仲恺A&M学校建了一个机器丝绸车间。规模虽小,但广东丝绸行业最先进的缫丝机有36台,每月生产优质丝200多公斤。从1927年开始,15年内培育出一些抗病性能优良的蚕种,包括“中字1004号”和“中字1006号”,在珠江和长江流域蚕区推广。抗日战争时期,广州仲恺农工学校迁至广东南海县西樵关山,后四次搬迁,在粤北山区度过了艰苦岁月。1946年,何香凝多次发表支持* * *产党的文章,痛斥早已加入* * *产党的蒋介石和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当局关系紧张,广州仲恺农工学校濒临破产。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称和廖为烈士。此时,广州执信中学声誉良好,而广州仲恺农工学校却面临破产。1946年7月,何香凝在给国民党南京中央的信中说:仲恺农工学校及其仲恺先生纪念馆在豫成立。十多年来,宁湘一直是校长。自惭形秽能力和经济支出较弱,虽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所有的操作都是苦心维护,前几年培养了很多学生。回想20多年前成立之初,学校董事会成立,香凝亲自筹钱,在海外和国内的亲朋好友中奔走,我的穷画卖了不少钱,奠定了基础。我们学校的工业、仪器、书籍、杂货等。都是我们自己购买的,盛喆同志和文子同志也很重视,他们应该能够了解情况。抗战时期逃往内地,乡宁到了曲江,因年老多病无法担任校长,改办省立学校,行政由政府管理。但是我们学校的校董会因为学校物业的管理问题,没有尽到责任。在仲恺,我们党的烈士纪念学校不止一所,而仲恺学校被摧毁了,学校很差,只剩下一片瓦。从何香凝的信中看出,仲恺学校已濒临破产。此后,何香凝与国民党当局的矛盾越来越深,仲恺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仲恺农业学校得到发展,更名为仲恺农业学校。“文革”期间,又受到打击,改名为实验农场。20世纪80年代初,仲恺农业学校是一所国家重点中专学校。1984年,仲恺农业学校改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生物化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四个硕士专业;本科专业40个,涵盖农、工、理、经、管、文6个学科。2008年,学校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大学。纵观仲恺学校的历史,广州仲恺农业学校比广州执信中学更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今天,广州执信中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大学属于国家培养人才的学校。

采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