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公园历史

胜利公园开始叫西园,西园的建设是从修建小温室开始的,在园内培育花卉。之后,日本人白泽走进了公园。他完成造园设计后,国内大批工人改沟为溪,运石筑堤,岛端造桥,湖边插柳。到1921,公园建设初具规模,小到休息室、凳子、厕所等附属设备都已搭建完成。两年后,一个开放的棒球场落户公园。第二年,公园的正门和动物围栏也建好了。在很多人好奇的目光中,蒙古将军巴布扎布赠送的骆驼趾高气扬悠闲地走进院子,在动物围栏中自由自在,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西园百年以上树木15978株,共计10余个树种。公园里还有两棵几百年的菩提树,是长春最老的树。可惜其中一个在1932被风吹倒,一个恢复后自然死亡。《长春市志》主编俞启元老师曾写道:“上世纪30年代初,在满铁所有的附属场所中,西园以设施现代化、面积广阔著称。当时西园是免费入园的,但游客几乎都是日本人。”1931年东北沦陷后,西园成了点缀新都北京的一个窗口。几经投资,内部设施更加完善。此时,西园以湖为主要景点。整个公园被一大一小两个湖分成东西两部分。南面有一个大湖,湖中有两个小岛。大岛在东,松柳清凉。西边是一个岛,到处都是红色的浆果和丁香。两岛相距约3米,由一座小桥相连。岸边还有一座桥通往两个岛,方便步行。大湖北面有一个泄洪闸,水流直入小瀑布,直接流入对面的小湖。小湖没有岛,却更优雅。湖中的荷花随风簌簌作响,淡淡的荷香隐隐浮动。

胜利公园的另一个名字叫“二玉公园”,源于1938竖立在公园门口的儿玉源太郎铜像。其实这个人和公园的建设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是“满清铁路创建委员会”的主席。日本人一方面在想着自己的军事工业和创造“满洲里铁路”的壮举,更重要的是试图树立一个象征“皇军南下”的武士形象。完工后,铜像高4.5米,宽约5米。

伪满洲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公园,在这里举行了许多大型活动,如祭天、“迎园会”、“迎大运会”以及溥仪参加的军事演习等。东北光复后,公园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伪政权倒台后,公园无人管理。院子里的一些动物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孤独是公园的代名词。大量日本商人涌入公园,昔日风景如画的公园变成了混乱的难民营。所有关于占领的一厢情愿都在悲伤和恐惧中幻灭了,帐篷、小屋、女人的哭泣和孩子的嚎叫,所有这些都像公园的腐烂一样被浪费了...在苏联军队控制长春期间,公园迎来了一个新名字,鲁迅公园。琪宇长老说,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它没有持续很久。国民党在5月占领了它1946。名字变了,但公园的命运并没有改善。千斤重的二玉骑马铜像躺在长草里,湖水变绿发臭,杂草丛生,成了一座荒芜的花园。直到1948年长春彻底解放,中山公园终于熬过了艰难的岁月。长春解放后,公园得到恢复和重建。1949年,公园更名为胜利公园,寓意公园因人民胜利而重生。后来,公园正门的孙中山像换成了毛主席像。历经沧桑,这个昔日动植物的苦水江湖,逐渐呈现出今天人们看到的模样。琪宇长老说:“百年间,见证了长春的灾难和屈辱,也折射出了这座城市的沧桑。”所以,历史愿意记住它,永远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