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中断。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它哺育了中国文化和无数的中华儿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黄河似乎永远波澜壮阔。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黄河会经常断流。

从1972年到1999年,黄河平均每四年断流一次,尤其是1997年,黄河从入海口到海南断流226天,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黄河完全不同。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自然的影响

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其重要性和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对我们国家来说,黄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有三个源头,全长5464公里。河流流经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最后在山东入海。

黄河从青藏高原入海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黄土高原,它横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不难看出,它所跨越的省份与黄河流域重叠。

而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全是黄土。经过常年风化,黄土变得松软多沙,很容易被河水“带走”。其实黄河从高原上下来就是蓝水,过了黄土高原就变成黄水了。

大量携带泥沙的河流经过平原地区,水流缓慢,无法带动泥沙,所以泥沙会堆积形成地上河流,高起的河床会吸收大量河水。如果是旱季,很有可能断水。

碰巧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太阳的辐射增加,导致地球持续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太阳黑子非常活跃,雨水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异常干旱,黄河在此期间断流。

免受人为破坏

除了自然影响,人为对黄河的影响更大。黄河流经的地区大多是农业产区,农业用水极其严重。黄河消耗的河水大部分用于农业,其总用水量达到总用水量的90%。那时候用水成本极低,甚至有的地方私自引水,河水简单,人们根本不会考虑节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稳定的生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人口增加后,用水量也大大增加。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均用水量为6543.8+022亿立方米,而到了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了300亿立方米。在用水量上升的同时,降水量却在下降。

如前所述,黄土高原的存在对黄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实黄土高原最早的时候也有茂密的森林,只是乱砍滥伐,导致了后来“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人们的过度砍伐是最大的“杀手”之一。

此外,早些年,中国忽视了对黄河的管理,播种季节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各地区水资源短缺。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上游灌溉受阻,下游水不可用的情况。这不仅恶化了地区之间的关系,也加剧了下游的缺水问题。

采取行动拯救黄河。

“行动起来拯救黄河”是1998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出的呼吁。眼看着中国的控制体系不健全,黄河断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们国家的栋梁终于坐不住了,站出来一起说话。

160多位院士的联名呼吁起到了很大作用,黄河断流的情况很快引起了国家的重视。1998年2月,我国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这也是我国七大流域中的首例。1999年3月,第一个调度指令下来了。经过调度,黄河仅用了十天就恢复了流量。

我国黄河实行统一水量调度以来,已经出现了8年的极枯水,来水甚至比1997还要严重,即便如此,也没有出现过停水的情况。中国实行统一调度以来,黄河连续21年没有断流,为沿途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要知道,河南、山东等黄河流经的地区,都是中国的粮食大省。如果这些省份的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国家粮食储备将受到很大影响。在每一个干旱年份,相关部门都会从其他河流引水“救急”黄河,累计跨流域调水已达21亿立方米。

自从中国加强了对黄河的管理,黄河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开阔水域面积从15%增加到今天的60%,鸟类的种类也增加到368种。此外,黄河统一整治的成功也为我国其他流域的正确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总结:

“黄山长江长城黄河在我心中千斤重”。这些歌词感动了无数人。人们都知道黄河对我们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精神支柱,也是中国许多地区的主要供水来源。因此,它被称为“母亲河”。但世上大多数人都是“不孝子孙”,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母亲。如果你看了我上面说的,你会发现黄河之所以是。

你看,国家统一调度后,即使在比较干旱的年代,黄河也没有断流。这是什么意思?这些事情大家都可以做好,只是不愿意做。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精神支柱远比蝇头小利重要。果园和田地都需要大量的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黄河不能为了自己的用水而断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中国继续让它断流,没有统一调度,黄河会变成什么样子?会不会彻底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