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教历史
士大夫对罗教的态度不一。明末很多佛教徒都认同罗教是佛教的一个教派,而不是外人。一些官员推崇,如朱和周汝棣,并把罗觉教视为佛教。一些学者也相信它。万历以来,也有一些官员抨击“白莲教,无为而治”,把落教视为白莲教的一个分支,主张取缔,1585,1586,1587,1603,1615。自称“无为教主”,说要生“皇佛”,聚众讲学,向教民募捐,企图抢劫政府,因教民投案自首而被捕。他的追随者包括军官和士兵。南京是罗教的中心。1618年,南京衙门下令取缔罗教及其经书。但崇祯年间,南靖俗人仍注释五书六卷,山新继续捐资印制《罗教宝卷》。明朝末年,罗教的另一位创始人是姚祖尧文煜(1578-1646),自称是尹晋安转世,师从道教、罗教,到浙江传教,史称龙华社、老观斋。“龙华”是弥勒叫的第三劫会,“老关”是罗。姚祖的追随者和后代,无论男女,都以“菩”字为线,视姚祖为“天上弥勒佛”、“无量圣人”。清代,罗教社团在福建、浙江、两江等地兴盛,其中庆云、永嘉是罗教的圣地,从福建传到台湾省,沿长江传到四川,四川也有部落。18世纪,洛教的发展达到顶峰。洛教信徒在各地设立斋堂,名称不一。在福建叫龙华会、老关斋,在江西叫大成教、三阳会,在安徽又叫金童教、观音教、大乘门,都是拜螺祖的。部分斋堂挂有“天地亲王老师”等牌位,供信众祭拜。清初,翁言、钱鉴、潘庆将洛教传播到大运河流域的兵水之中,洛教成为华东、华南运河、河流沿岸地区最流行的教派,各地还建立了安堂,为漕运水兵提供冬季避寒之所。在安堂,有长期的居民守着寺庙,自己祭祀,自己种田谋生。中国北方的水兵每年都要来江南,无处落脚时就投资安唐京堂,在这里接受罗教。在逗留期间,他们每天支付4美分的餐费,等待下一个春天和夏天将食物运往北方。安堂还为年老无助的水手提供退休场所。一些水手成为罗教的领袖,如雍正时的李道仁、刘巴适等。罗信徒不仅限于挑水的水手,也包括城市工匠和农民,他们在家里实行素食主义,并有的五经和许多其他经典。乾隆在江苏时,罗教教主有僧海;姚文玉的后人在浙江、福建等地继续传教,备受推崇。如果信徒要求他们说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应该给钱三分香火钱。
清朝大力镇压异端和邪教,罗教屡遭政府揭露和取缔。1727年,清朝在浙江取缔罗教,销毁经书,但保留安堂供水兵留宿。公元1729年,江西巡抚谢敏上报了191名罗姆人,其中有68名僧人。1734年,政府在江西取缔罗教,发现经书数千部。1748年,福建有个巫婆,法名普韶,说弥勒佛要来人间。为了释放被囚禁的首领,她唆使信众攻城,两天战斗失利。事后,当地政府禁止这位老官员斋戒。1768江苏罗教也被举报,苏州查出教会有11个名额。同年,浙江巡抚觉罗永德查出地方讲堂70余所,改安堂为“公府”。浙江的罗教受到很大的打击而衰落,的一些后裔也不再传教。公元19世纪,罗教已遍布中国,并与教的教派名称和教义相融合。清末潘三多(1826-?)重申螺祖无为而治,不念经不立像的教义,算是四祖。
清代,罗教衍生出许多教派,其中一个分支是武威道教,又称青莲道,于雍正年间创立于江西,后演变为先天道,流传到华南和东南亚地区。在清朝,罗清被认为是第三次抢劫的救世主,取代了弥勒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长生胶也是螺胶的支流。同治年间,赣南廖迪品创立真空派,隶属于罗派的一个分支。他的大多数经典作品都引自五本书和六卷本的《螺祖》。廖迪品曾因被控邪教而两度入狱。真空宗教在民国时期成为慈善机构,并传播到东南亚华人社区。青帮也源于罗教,源于曹手中的罗教组织。青帮的三位祖师翁祖、钱祖、潘祖都是罗教的弟子,青帮和一些罗教斋堂一样,供奉“天地近君”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