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汉唐以来开放强势的民族性格,为何在宋明以后越来越保守?
我先给你举个栗子。山上有一群羊,把山坡上的草都吃光了。这时候我们就面临着是在山脚下吃草还是在悬崖边吃草的问题。如果领导者胆大心细,那么羊群就会一只只跳到悬崖上;而如果领导贪图方便,那么这群羊到了山脚下就会被狼迎接。
朝廷是我们的领袖。
秦汉唐时期,朝廷的逻辑是这样的:谁强,我们就要向他学习,做得比对手更好更强!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赵的赵浩棋武陵看到胡人穿窄袖短上衣,使生活和狩猎更加方便。尤其是骑兵,战斗中的弓箭比中原的战车和长矛更加灵活。他当即提出“穿”和“学骑射”的主张,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这是一个典型的“谁强,我们就向谁学习”的案例。
比如汉朝刘邦和冒顿在邓白打仗,汉军被塔尔坎包围。所谓“匈奴西骑白马,东骑青马,北骑黑马,南骑白马”,极大地刺激了汉朝。后来汉朝“园马广用”,武帝“养马为伐胡之患,马食长安数万马”。然后在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尚军、西河等地挑选边民,“练好战备,放好射击”,组建了一支隶属于汉朝的骑兵团,配合汉朝的先进。
然而,自宋代以来,这种态度发生了变化。同样,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宋代上层也没有很强的学习精神。而是采取了一种“你强,我不管你”的态度。一方面是军事撤退,但另一方面是自制的胜利。
这种态度的顶点是满清,当时很明显西方已经完全超越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远远领先于清朝。但满清朝廷的态度,即使天下第一人林则徐也是睁大了眼睛,他的观点是除了枪,攻刺洋兵的步调都不一样(洋鬼子枪法凶,但都不如我们)。到了洋务派曾国藩,我就想:洋人的船和枪真强,我们就买他们的船和枪。只要枪在手,我们还是比外国人强。而比较保守的顽固派,则干脆高唱“忠信为铠甲,礼为干桨”,以为只要拿着四书五经就能打败洋人。
事实上,大清帝国一直是强大的,而不是弱小的。只不过他们的强硬主要表现在对进步和* * *的强烈抵触。在汉朝,真的很难。“造汉者,必诛远。”这是事实,不是虚构。但是,汉朝曾经真的对对手示弱也是事实,包括给对手钱帛亲吻,互相学习军事上的专长,让自己由弱变强。
关键不在于你的态度强不强,而在于你的实力。如果你不如对手,你能像汉朝那样虚心对待对手吗?如果一直是清朝的自欺欺人,一味的自我推销,并不会真的虚心向你的对手学习。等待你的,只会是历史的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