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

根据新课改的标准,学生要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

由此可见,历史课堂教学蕴含着德育功能。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我们知道历史课的内容是发现、欣赏和创造历史之美。一定程度上,对于个人来说,需要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第一,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陶冶和启发学生的人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

新课程充分挖掘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1.恒心进取教育。

历史名人的事迹,如:李时珍跋山涉水,尝百草,数十年收集整理,不断著述,才有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在司马迁的狱中,他努力自强,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继续编撰史书。

有意志的人,要敢于面对千难万险,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才能成就大事。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2.文明礼貌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在必修3第一单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高尚情操。

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也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教育。

学生往往崇拜名人、英雄,可以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号召力去感染他们。精选的历史典故已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第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鲁迅先生曾说:“史书写中华之魂,昭示民族前途命运”。

因此,可以说,历史学科不仅普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还承担着学生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责任。

在所有的道德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首先考虑的。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近代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从古代史中提到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的成就入手,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的辉煌,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复习古代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然后转向鸦片战争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从对古代繁荣的崇敬突然转向对现代侵略的羞耻和困惑,从而使学生心甘情愿、坚强起来。

在讲授20世纪以后的历史课程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时代背景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危险,了解、鉴别和分析各政治派别所作的努力,从而认识到共产党人对中国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巨大贡献,从而对目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同。

第三,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学内容。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高中历史与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深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健全的人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事件的总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比如,在学习秦始皇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认识到秦始皇变法工作的积极意义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这种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种行为时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总之,德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素质,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善于把历史榜样的行为准则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

要以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师法自然,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