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年终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读图年终奖在中国由来已久。到了东汉,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据汉代官制文书记载,“腊赐”一项为:将军三公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金、侯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0.5万,清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0万,校尉五万,大臣三万,将军二万,大夫六百。据说当时三公、将军月薪只有17500元,相当于一年的工资。

宋代官员的俸禄包括俸禄(钱)、粟(米)、职钱、公钱、专业田、茶汤钱、券(差旅费)、厨料、柴火等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工资高,但是年终奖少。每年冬天至日,皇帝都会给高级官员发年终奖。曾经封王的宰相、唐使、大臣只有五只羊、五石面、两石米、两坛黄酒。

清朝末年,皇帝用钱包奖励大臣。这次悬赏的钱袋里会有多少钱?年底,皇帝送给蒙古王子一对大钱包,里面一般装着各种玉宝;四对小钱包,每对装一个金银八宝;还有一个小荷包,里面装着四枚金银币和四把金银铲,是相当丰厚的“年终奖”。

民国时期,店员和公司职员一般也有年终奖。年终奖很多。掌柜或经理可能几千、几百块,伙计、普通工人几十、几块就不错了。商店和作坊有一群学徒。学徒一般无薪,但有年终奖。大方的老板会给二三十块钱的红包,小气的老板会照顾一个徒弟好好吃顿饭,也算是年终奖吧。当时一年三百六十日(农历),地主长工吃肉20天左右。这种日子大多集中在正月,地主给长工送肉是鼓励的表现,而正月不给长工送肉的主人会被扣上小气的帽子。吃肉也算是长期工作者的年终奖金。

在中国古代,高级官员的年终奖是朝廷颁发的,而小官、小吏的年终奖则需要自己创造。

秦汉魏晋时期,公文都是写在竹简上的。在公文传递的过程中,公文被装在口袋里,然后粘上泥土,盖上公章。另一个部门收到袋子,剥掉水泥,把公文倒出来,装公文的袋子就成了废品。当时的竹简装在皮、丝、麻的袋子里,都可以卖钱。口袋多了,年底运到市场上卖,年终奖就有了。

唐宋时期,允许州政府向民间放高利贷。高利贷的本金由朝廷分配的“本钱”和“公款”,以及官员自己筹集的资金组成。国家财政拿一小部分利润,地方政府留一大部分。大部分利息存进小金库,一部分钱用于年底发年货和红包。

明清时期,官员的薪水很低,北京官员的年终奖来自地方官员,而不是朝廷。当时地方官员有很多渠道拿到钱,北京官员更穷。地方官员为了获取信息,得到北京官员的关照,往往认为北京官员买取暖炭是以此为名,向六部官员兑现钱财,称为“炭敬”。

烧炭是“拜年”(新年礼物)的意思。所以在地方官呈上的附信中,一般不直接写明数字,而是用梅花诗的八韵、十韵或几十韵来代替。如果是四十两银子就叫“四十贤”,三百两就叫“毛诗一首”,很优雅。有人送贝勒载涛一千两银子,信封上写着“千佛名经”几个字,可这个* * *连意思都不懂,还拿给别人看。后来打开,才发现里面有一千两银票。

注:更多精彩知识请关注知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