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起源文化史
第一阶段是起源阶段。岭南地区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目前国内外客家人的祖先都与岭南地区有关。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因此对客家文化和宗族起源的研究应与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流联系起来。
在古代,岭南地区就有人居住,但在秦朝以前,岭南地区的文明水平相对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来说,是相当落后的。秦始皇出兵平定岭南后,中原文化进入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文明得到发展。可见,在秦朝之前,并不存在中原人迁居岭南的问题。只有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岭南与中原合并,南北沟通的大门正式打开之后,北方人才有条件迁往岭南。“赵佗是第一批南下的干部”,秦始皇平定、治理岭南时牺牲的士兵、官员及其家属,是北方第一批移民到岭南的人。这批人来到岭南后不久,中原的光武发生了起义。当时龙川郡命赵佗抗击岭南动乱,关闭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国,称帝为南越王。南越已经存在了近百年,来自中原的秦军将士和家眷只能留在岭南一带安居乐业。到汉武帝时,南越并入汉室,这些人留下的后代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真正成为外地的客人。因此,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的起源时期,当时留下来的士兵、官员及其家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
第二阶段是突变阶段。秦朝的士兵和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留在了岭南。虽然当时生活在其他地方,但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客家人。作为一个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独特文化特征的独立族群的产生和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异化和演变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没有移民所有特征的地区同化土著人。秦汉唐时期是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北方人向客家人异化的重要阶段。这种演变主要是基于秦朝时期留在岭南的士兵及其家属。他们以军营为生活圈,具备了继续保持北方人声音和生活习俗的群体条件。但由于长期居住在岭南,他们不可能不受当地土著人的声音和生活习俗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一些土著人被充实到军队中,军队不再由纯粹的北方人组成。当地原住民的语音和生活习惯已经更多地渗透到军营中。久而久之,这个以北方人为主的营地生活群体的语音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个既有北方人语音和生活特点,又有退化和变化的独特群体,与北方人的语音和生活习惯并不完全相同。这个群体的形成为日后客家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是形成阶段。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南迁。据史料记载,其一是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南北朝“五朵野花”的时候,很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另一次是隋唐时期,由于北方的匈奴等外来入侵,加上唐末的黄巢起义,大批北方人为躲避南方的混乱而背井离乡;再次,宋朝时期,宋朝南迁,从北宋到南宋。后来忽必烈派兵南驱,南宋朝廷从长江退守广东。许多中原人和大批皇室官员以及商人和学者随朝廷来到南方。还有一次是元末明初。由于政权更迭,中原地区很多人再次南迁,以躲避战乱。这些大规模的北方人南迁,可以说在隋唐以前,北方人多为平民,但缺乏文化底蕴。宋元以后,北方人南迁方式不同。除了普通平民,还有很多官僚、文人、仁人志士,尤其是在中原文化非常繁荣的宋朝,北方人随着政府南迁而南迁,他们不仅来到了南方。所以隋唐以前的中原人南下,对客家人数量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文化因素的缺失,很难形成自己鲜明的民俗文化。宋元以后,随着南方一些贵族和文人的到来,客家人不仅规模扩大,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也有所提高,促进了客家人和文化的最终形成。据史料考证,客家话正式命名是在宋代。在宋代的户籍中,广府语族和潮州话族的人都列在主册上,北方来的列为“客家人”。这说明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最终形成于宋代。
第四阶段是移民阶段。现在,客家人遍布全国,遍布世界。追根溯源,这些客家人都是从岭南地区迁徙过来的。其中,明清时期是客家人外迁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外迁的原因有五:一是生活所迫,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宋元以后,岭南客家人爆满,却无法在潮州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扩张,只好迁往外省或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二是搬出去避难。这方面的因素在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的时期尤为严重。太平天国起义队伍里有很多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逃离故土避难,到外省一些偏远地区避难。三是参军从政,异地生活。比如台湾省的客家人,他们的祖先有的是在郑成功光复台湾省的时候去的台湾省,有的是在乾隆年间武术状元李炜光镇压海贼的时候留在台湾省的。第四,政府组织移民。比如四川的客家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是清朝的时候迁到四川的。第五,他们离开了商业。明清时期,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经商,在一些地方形成商帮。
以上四个阶段是客家历史的基本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