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社的文化传承

1924 7月10日,中国科学社在宁召开会议,朱启清对新建成的无线电话进行实验。方在上海通过无线电话向南京中国科学社作了题为“无线电的趋势和用途”的演讲。第一次测试很好。

中国人设计的第一部无线电话的建成,打破了外资垄断中国通信技术的局面。从65438年6月到0924年6月,从美国回来的无线电工程师方大师多次呼吁北京政府重视无线电事业的发展。6月中旬,中国科学社理事会成立,选举产生方、胡等5名理事,竺可桢任理事会秘书。决定立即组织开发无线电话。

自1882(光绪八年)上海第一个电话交换机建立以来,电话通信技术一直由外资控制。外国资本还与清政府订立了一系列的专利和特权,垄断了中国的电话通讯。中国科学社从9个创始人发展到1949的3700多名会员,重新凝聚了各个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代表。他们基本上受雇于大中城市,反映了近代中国沿海与内陆、城乡科技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和发展矛盾。

中国科学社入会的条件是“科学研究”,其行政机构分为理事会、分享委员会、期刊编辑部、图书翻译部、管理部、图书部。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其他部门是为实现目标而设立的办公室,部长也是由议员选举产生的。从组织原则上讲,它是民主的,从组织结构上讲,它基本上具有科学社会的形态。中国科学社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

中国科学社的领导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以任红娟、杨全为代表的科学组织管理者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科技与社会变革互动的连接点。以冰之、周仁、竺可桢、翁文浩、胡仙素为代表的科学家,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思想文化,拓展了人类的知识。第三类是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名人。通过他们,中国科学社获得了社会资源,扩大了社会网络和社会影响力。

由于这些* * *及其成员的努力,中国科学社在其发展演变中为中国科学制度化的发展和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科学社团的组织形式和结构方面,中国科学社树立了榜样。它之后成立的社团大多遵循相同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即制定指导性文件和章程,规定各成员的职业标准及其权利义务;设立董事会、理事会、理事会等机构,规定领导成员的职权范围和任期;建立专门刊物,召开学术交流年会。中国近代科学社会的系统化不同于西方科学社会的发展模式。后来,西方综合学会主要承担了指导、联系和奖励的职能,而中国综合学会主要是宣传和传播科学,倡导科学研究,不具备学术评价的职能。科学技术的制度化是衡量科学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科学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制度化作为组织保障。所谓科技体制化,就是科学的社会功能被大众认可,科学有自己的运行规范和自主性。通过推动专门学会和中央研究院的建立,中国科学社初步实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制度化。在中国科学社的带动下,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数学学会等各种专门学会应运而生。除中国生理学会外,其他专业学会的创始人或领导人都是中国科学学会会员。这些学会以中国科学社为榜样,建立了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机制。此外,许多科学组织,如新中国农业学会,也是在科学社的影响下成立的。科学技术制度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而在近代中国,科学家最早的社会角色是以中国科学社为首的科学社团成员。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正式形成,相应的制度得以确立。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国家科学机构。中央研究院的筹建、成立和发展与中国科学社密切相关,由科学社社员蔡元培任会长。在最初的40名中研院筹委会成员中,除了朱家华等人,其余都是中国科学社的成员。许多科学社的成员后来被邀请到中央研究院工作。例如,中研院的四位理事中,有三位是中国科学社社员,15位理事中,有13位是中国科学社社员。

中国科学社的多元化、它在中国科学制度化中的作用以及它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制约。中国的科学界有以研究国为边界的组织。他们各自独立,互不隶属,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力量来制衡政府的力量。这样,在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具有历史组织缺陷的中国科学社未能获得学术鉴定的功能,这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极为不利。

中国科学社领导成员的更换频率并不高。虽然对维持领导集团的稳定,维持组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完全遵循其所追求的西方学术社团的民主精神和程序。领导人的选举并不完全基于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程度或学术成就,地域因素、同学关系、留学国家、学校、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筹码。这是民国时期科学社团的普遍性,也是正在现代化道路上行进的中国科学体制化的过渡性。传统与现代、民主与控制、开放与封闭交织在一起。

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改变了传统中国的许多观念和看法,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实用理性观念。科学的实践性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并强化了这种实践理性。科学的求真、怀疑一切、为科学而科学的理性,在中国社会很难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这说明,自向西方学习以来,中国人似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实质上,无论是科学精神、民主意识,还是自由意志,基本上都笼罩在传统的光环之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科学社在中国科学发展的物质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科学精神、民主宣传和实践成果方面却相当有限,这可能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通病。

科学宣传和普及也是科学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中国科学社出版《科学与科学画报》,举办科普讲座,设立科学咨询处,修建图书馆,举办科学展览,扩大了科学的社会影响,激发了社会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了中国科学家角色的形成。中国近代科学家的角色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科学家到传统科学家和西方科学翻译家,再到以科学教育为职业(或也称科学研究)的第一代近代科学家,再到以科学研究为职业(或也称科学教育)的真正科学家的过程。随着科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专门科研机构的建立,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自身社会角色意识的觉醒,我国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真正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