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条不起眼的胡同,和鲁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胡同”这个词最早是在元曲中使用的。比如在“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胡同”的身影(在关的代表作《一刀会》中,有“血战胡同”的说法)

拍摄于鲁班胡同口,2013,12。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它的来源是蒙古语,不是标准汉语。而且“胡同”虽然很古老,但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到了民国才以文字的形式标注在街上。

北京的胡同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现在我们很多胡同都消失了,但是胡同多的时候,可以说有3600个有名的胡同,还有数不清的无名胡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中,有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可能是历史上某个著名人物住在一个小院里。这也是北京胡同的魅力所在,它见证了北京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我们今天要说的胡同,位于北京市崇文区龙须沟附近。《龙须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为老舍先生有一部剧叫《龙须沟》。是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反映了龙须沟这个地方的故事,从一个四合院里几个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当时住在龙须沟的都是些小人物,我们说的胡同也多是普通人,主要来自手艺人。这些手艺人住在这个胡同也是有归属感的,因为这个胡同里面有他们祖先的庙。工匠寺就是鲁班寺,这条胡同的名字就叫鲁班胡同。

说到鲁班,我也想用脚说几句。鲁班是个人物。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鲁班发明的锯尺。而且鲁班是个全才,木工和土木建筑都是祖上,武器制造也是一把好手。不仅鲁班,他的妻子也很有创意。据说伞的最早发明者是鲁班的妻子。

鲁班胡同的鲁班庙不是很有气势。实际上是一些行会举行祭祖等活动的场所,也是同业聚会和行业管理的基地。所以鲁班寺门口前有一些院落,专门用来组织聚会和交流。这些院落就是鲁班阁。对了,鲁班胡同原来叫鲁班关胡同,六七十年代改成鲁班胡同了。

总之鲁班胡同已经今非昔比了,关于鲁班胡同的资料也很少了,只能写这么多了。这是鲁班胡同的大致内容,希望能给你一个初步的了解。总之胡同文化还是可以挖掘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