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的历史演变

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旧名“赤松岩寺”。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和尚道士停山南,闻金石和白凡之声,登上山岩,见大石佛,高六尺,蹲坐,因建庙。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宋代更名为大佛寺,俗称“西岩寺”。寺内有518尊铁罗汉,由邓刚的曾祖父云柯和他的兄弟克明在宋元时期(1078-1085)铸造。它们原本存放在罗汉寺,后来重建为“三学寺”,移至西岩佛寺。他们幸存于明朝,后来被士兵所灭。

清嘉庆二十年(1815),贾和尚曾重修大士殿;道光二年(1822),和尚又修行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香火再次丢失,前殿和中殿几乎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寺内由和尚瑞龙主持,捐钱给善男信女,于是天天捡料修建,几个月就完工了。

民国七年(1918),盛夏,瑞龙向地方士绅收钱,大获成功。因此,整个寺庙和所有的佛像都有自己的名字,一个接一个。焕然一新,改变旧观。“文革”后,大佛寺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为其占用的寺庙陆续归还,僧人也陆续回到寺庙。1989年,金华、兰溪、浦江、义乌等地群众集资在“古大佛阁”旧址重建释迦牟尼像。寺内现存的主要佛教建筑有十方、山门、大雄宝殿、弥勒殿、三岔桥、皇帝殿、罗汉殿等。

道光《金华县寺》载宋诗:“千尺有三四僧舍。老树靠岩石,房子靠房子,白云飞去了又飞回来。“岩高林密,白云缭绕,为游客所赞叹。庙里悬挂的匾额描述了寺庙的兴衰。正殿檐前有“大雄宝殿”四字匾。字体苍劲有力,是黄在1941写的。寺内菩提树数千棵,其他许多同根的树都很神奇。这个佛教胜地目前是金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