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康社会?
经济主题
第一个指标:人均GDP
人均GDP反映了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要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增速。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和经济增长的相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从65438年到0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考虑到增长条件的变化,未来20年GDP增速可能达不到这个水平。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长7.2%左右是完全可能的。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目标定在2.5万元。按照汇率法,这个水平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价值变化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
第二个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是一个普遍规律。65438-0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0.9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20年劳动力仍然以这个速度向非农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该达到70%左右。但是,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似乎不能对劳动力非农转移做出如此乐观的预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次劳动力快速转移时期:一次是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大致为1982-1988)。这一时期,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附近劳动强度大、对工人技能要求低的乡镇企业。第二个时期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大致为1992-1996)。这一时期,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空前繁荣,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从事各种低技术含量的劳动。1998之后,非农产业就业比例基本保持在50%。这说明近年来经济增长在刺激劳动力转移方面不存在结构性偏差,或者说非农就业增长并不比农业就业增长快。主要原因是:一是经济增长较前一阶段有所放缓;二是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导致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增速放缓。在未来20年的发展中,如果不改变这种增长方式,那么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将是极其困难的。当然,应该看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广泛参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有效促进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就业比重可达60%左右。1890年美国人均GDP为GDP3396美元(1990国际元),非农就业比例达到62.7%。从65438年到0870年,英国人均GDP为3263美元,非农就业比例达到67.2%。
综上所述,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有望达到60%以上。
第三个指标: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财富、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等于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小。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变化,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建议将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和最低收入1/5人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活目标的重要指标。
——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65438年到0980-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56.9%下降到39.4%,年均下降约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61.8%下降到49.1%,年均下降约0.6个百分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将继续下降。根据国际经验,我们预计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将在30%以下,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将在40%以下。
——收入最低的人口消费恩格尔系数1/5。确保最低收入人群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全体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也要有反映最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关注1/5收入最低人群的生活状况,是国际通行的研究社会公正状况的做法。鉴于此,本指标体系选择收入最低的恩格尔人口消费系数1/5作为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在2002年,城镇居民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50%以下(46.0%)。我们认为,到2020年,收入最低的1/5的人口的恩格尔消费系数应该至少降低到50%。
第四个指标:城乡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经济增长。65438-0980-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分别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4.0和3.5个百分点。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人均收入翻两番所需的时间不仅比GDP翻两番所需的时间长,而且比人均GDP翻两番所需的时间也长。从1997,中国人均GDP比1980翻了两番。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980的3.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980的3.5倍。未来20年,GDP年均增速将慢于前20年。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不变,那么居民收入增长会更慢。考虑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新的发展思路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将得到落实,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的差距有望缩小;城乡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也有望缩小。可以预计,2020年GDP翻两番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是2000年的3.5倍,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8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0年的2.8:1下降到2.5:1左右。
社会主题
第五个指标: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值在0到1之间。当值为0时,表示收入分布绝对平均。当值为L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均衡。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中国:促进公平的经济增长》提供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999中为0.437。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45以上,收入分配不尽合理。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国将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可以预测,未来2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趋势,2020年可能降至0.4以下。
第六个指标: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是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求的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工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要达到100%。
第七项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
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从整体上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质,我们认为选择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是比较合适的。
一般来说,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判断国民教育水平的依据。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人类发展报告》数据,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4年。同年全球高收入国家为10年,美国为12438+0年。我国一般选择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程度的依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将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一些更发达的地区可能会实现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与此同时,其他形式的教育也将迅速发展。2020年,我国六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0年。
第八项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
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指标,不仅能反映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营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出生时预期寿命为59岁,中等收入国家为69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4岁,高收入国家为78岁,中国为765,438+0.4岁。中国的预期寿命明显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寿命将达到75岁。
第九项指标: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增加值的比例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条件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上升。文化产业涵盖了很多不同的行业。目前,国际上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定义。根据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制定的NAICS(北美产业分类法),粗略地说,文化产业包括娱乐和电子媒体、印刷和出版以及旅行和旅游。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并没有对这类行业进行系统的统计。因此,我们选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反映文化产业的代理指标。2000年,我国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文化产业相对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中国的文化产业将会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0%。
第十项指标:犯罪率
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上一般选择“暴力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安全生活环境的逆指标。在这里,我们选择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安全生活环境的指标。2000年我国每万人公安机关立案刑事案件29起,2020年要降到每万人15起以下。
第十一项指标: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例。
日均消费支出低于1美元(购买力平价值)的人口比例,是国际上反映贫困和公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缺乏类似的统计数据,但有城乡人口的贫困标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设计这个指标。目前,我国城镇家庭贫困线为2310元/人,农村家庭贫困线为627元/人;城市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天6.3元,农村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天1.7元。这些标准是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标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认为,2020年,城乡贫困人口人均日消费支出按现价计算不低于5元。所以我们定下,2020年,日均消费支出低于5元的人口比例要降到零。
环境主题
第十二项指标:能源效率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能源消费总量及其结构直接影响环境质量。为了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以及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我们选择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环境主题的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选择公斤石油当量的产量(购买力平价)作为反映能源效率的指标。因为对购买力平价方法的争议,也因为中国的统计年鉴中只有标准煤的数字,基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1》提供的相关资料,根据汇率法的换算结果和石油当量与煤炭当量的换算关系,我们估算了相关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1998,中国每千克煤炭当量的产出为0.6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2.32美元,低收入国家为0.5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65,438+0.45美元,中上收入国家为65,438+0.82美元,日本为5.87美元,美国为2.66美元。2000年,中国每公斤煤当量的产量为6.8元(折合0.82美元),高于1.998,但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按照2000年的价格,中国每公斤煤当量的产量可以达到20元人民币(折合2.4美元),相当于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
第十三个指标:使用改良水源的人口比例
能够使用改良水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国际上以能使用改良水源的人口比例(为简化起见,这里称为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作为评价居民用水情况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2001的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中国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为75%,世界平均水平为81%,中上收入国家为87%(人均GNI超过3000美元但不足940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100%。根据国际经验,2020年,城乡居民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可达90%左右。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要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