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历史演变
乌镇的古称是吴敦和武术。乌镇地处河流冲积平原,沼泽淤泥多,故脉隆起高于四矿,颜色深而肥沃,故名吴敦。离乌镇9公里,有一个叫红墩的村子。其镇志曰:“洪墩在镇西,地上满坟。村子就是以此命名的。”旁边还有一个村子叫紫墩,因为紫石土。
乌镇历史悠久。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鉴定,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的边境,吴国在此驻军,以防越国,因此有“吴驻军”之称。唐朝以后,乌镇不再叫“武”。
秦朝时,乌镇属会稽县,以车溪为界,西有吴敦,东有武城县和青墩,由全县和乌镇分而治之。
唐朝时,乌镇属苏州府。唐宪通十三年(872),索靖王铭寺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谓,这一时期的另一座碑名为“吴琴镇”。元丰初年(1078),有吴敦镇、青墩镇的记载。后来避光避讳,改名乌镇、清镇。(宋光宗在南宋登上王位。他的名字是一个奇怪的词,“炯”,读作“敦”,所以“炯”这个词不能在全世界通用。从此,吴敦被命名为乌镇。)1950年5月,吴、青两镇合并,称乌镇,隶属桐乡郡,划归嘉兴,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