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历史?那个年代是谁拿的?为什么那个人要那样对待它?急!非常感谢。

我记得武汉之所以叫武汉,是因为武汉有的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各自取了第一个字武汉。

更具体地说,我做了一点搜索,给了你答案。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历史悠久。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抚河北岸建有古城,距汉口仅30里,遗址发掘于盘龙湖旁。可见武汉自商周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古镇。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武汉成为大城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的历史顺序是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朝以前只是毗邻汉阳的不毛之地。所以在明朝以前,所谓的“武汉”是武昌和汉阳的统称。元代武昌、汉阳同属湖广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双城。元代诗人余阙把武昌放在他的诗中。汉阳被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和汉阳从单名走向合名的趋势。

明宪宗成化初(146-1487),汉水改道入民河,汉口为市。但是每年夏天水位上涨,河水泛滥,人们仍然没有办法平静地生活。1635年(明崇调查八年),决定袁主张修筑长堤(起于桥口,止于堤口)防洪。这条堤被称为“元恭堤”,就是今天的长堤街。此后,居民人数与日俱增。到清仁宗嘉庆年间,汉口居民人数已达36929人,分别为129人和183人。但汉口长期在汉阳郡,所以早期的“武汉”概念还是武昌和汉阳的统称。比如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凯在《汉口谈》中写了“我落入武汉等郡”这句话,指的是武昌、汉阳等郡(州),但汉口不是郡(州)。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奏疏和书信中,经常使用“武汉”一词,如“武汉是荆襄之咽喉”、“如果恢复武汉”、“武汉与两市对峙”等。显然也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汉口),“武汉”其实应该读作“吴、汉”。

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呼吁分阳、分夏,改汉口共知为慰民共知,将汉阳汉水北部分为北蛇口、西交口,划归共知管辖,并命名为“夏口堂”。民国初年,同治改为巡抚,府改为县,于是有了夏口县。当时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夏口)仍以各自的名字为主,互为归属。比如清末江夏属武昌府,汉阳、夏口属汉阳府,民国初年夏口属江汉路,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行政体系。历史上,汉阳和汉口也被称为“杨霞”,武昌和汉阳被称为“舞阳”。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次年年初,国民政府将汉口市(隶属汉阳县)与武昌合并,划入京兆区为首都,建立统一的武汉市政府。此时,武汉实现了行政区和市区的称谓。从此,武昌、汉阳、汉口被一分为二。直到1949解放前夕,汉口是直辖市,武昌是省辖市,汉阳是县。

解放后,国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政府所在地及其邻近地区)并入武汉(原汉阳县行政迁至蔡甸,保留县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真正合二为一。

武昌:三国时期,孙权在今湖北建都,取名武昌,不久在今蛇山建城,名夏口;公元280年,金朝将江夏县改为五常县,也就是今天五常市名称的开始,后来一直改名为江夏,直到清末。武昌府建立于康熙。辛亥革命后,江夏县改为武昌县,武昌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出现在史籍中。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水最初是从龟山以南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是从龟山以北的姬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低洼荒地发展成为汉口,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并称为四大名镇。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加迅速。?

汉阳: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汉津县改为汉阳县,汉阳之名始。唐朝县治迁至汉阳市后,发展迅速。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和汉口(隶属汉阳县)合并为首都,命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组成的“武汉城”只有74年的历史。